揭秘互联网养生类文章:东拼西凑而成大多是广告

  前不久,“酸碱体质理论”在美国被判为骗局。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扬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广泛关注。

  “酸碱体质理论”不仅在美国产生了影响,在中国的“市场”也不小。在自媒体平台,支持“酸碱体质理论”的文章为数不少。

  可骗局终究是骗局,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为了戳破伪科学的骗局,《法制日报》记者梳理了近年来被曝光的伪科学和养生骗局,详细调查了其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以及试图达到的目的。

  养生骗局层出不穷

  “酸碱体质理论”这一骗局一经揭穿,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尽管这一说法曾多次被质疑,但以“弱碱性有益健康”为商业噱头的产品仍然层出不穷。

  比如,有文章称,X染色体耐酸,Y染色体耐碱,这是酸碱调理影响生男生女的说法;根据酸碱体质理论,痛风患者尿酸指标高,小苏打水呈碱性,因此喝小苏打水能够调节尿酸;肿瘤病人体质是酸性的……基于“弱碱性有益健康”产生了许多相关产品,时至今日,这些产品的销量依然可观。

  “酸碱体质理论”骗局真正被揭穿,是因为美国一位癌症患者被这套说法忽悠,放弃了正规的化疗,而是采用罗伯特·欧·扬的碱性疗法治疗,最终导致癌症病情发展到Ⅳ期。实际上,所谓的碱性疗法,只是在静脉注射的药物中添加碱性的小苏打而已。结果,罗伯特·欧·扬被告上法庭,被判巨额赔偿。

  近年来,各类养生骗局不在少数,也有不少“养生专家”被曝光。

  2000年9月30日,胡万林因犯非法行医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胡万林治病的核心理论是:人生百病皆因水,病了的人就该用芒硝强行“脱水”;

  台湾“排毒教父”林光常的理论是“生吃”“不喝煮开的水”“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忽悠癌症患者放弃化疗,而吃他的排毒餐;

  保健类图书畅销作家张悟本在《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中夸大食疗的功效,将食疗神化,认为多喝绿豆汤、吃生茄子和生萝卜,不仅防病,还能治病;

  畅销书《不生病的智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温度决定生老病死》的作家马悦凌提出用泥鳅治疗渐冻症的办法,受到各方质疑。在国内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的网站上,标签中含有马悦凌的有12篇,这些文章一一驳斥了马悦凌的温度致病、补血治病、渐冻人治疗等观点……

  这些“养生专家”大都有一套看似成熟的理论,甚至会出书宣传介绍自己救人的案例和理论等,环环的套路让人们防不胜防,终致迷信。

  中老年人更易关注转发

  “完全不感兴趣。”问及对于养生类文章是否感兴趣时,北京一家媒体的编辑何奔这样回答。在他看来,这类文章有很多说法都不合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年轻人对此并不热衷,但其父辈和祖辈的态度却常常相反,他们不仅十分关注,并且出于“热心”和“关爱”,还常常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发。

  “对于这些养生类的知识,我都是当作骚扰信息来看,但是我妈妈不这样觉得,她每天都看类似的东西,也许和步入中年有关系吧。”北京某高校的在读学生王世杰告诉记者。

  王世杰说,尽管他对这些所谓的养生文章不感兴趣,但是经常收到相关信息,大多都是长辈发来的。

  何奔告诉记者,对于未经求证的信息,他不会转发。对于其他人转发的一些所谓养生文章,他大多置之不理,因为转发这些的大多是年龄偏大的人群。“如果是我父母转发的,我会求证一下这个知识,看其是否科学,避免他们上当受骗,也会提醒他们这些说法是错误的,别再转发”。

  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韩英也时常遇到类似情形。她的叔叔已经退休几年了,特别在意养生,每天都在微信群里转发一些关于养生的文章。最近,韩英的叔叔就转发了“一旦查出尿酸高,谨记三句话,喝好四种水”“16个健康警戒线全划出来了,寿命长短由它决定”“半夜容易醒的人,是这里堵住了”等文章。

  “这些养生文章的说法是否真实,大多无从考证。”韩英说。

  养生文章大多是广告

  现在,群众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关注的重点由“吃得好”逐渐转向“吃得健康”,健康、养生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人们关注点的转移,也带火了养生市场。那么,养生类文章究竟有多火呢?新浪舆情披露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就有超过4万条有关养生的信息,其中微信和微博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那么,这些被广泛转发的所谓养生类文章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据调查,形形色色的养生类文章其实掺杂着不少水分:有的养生类文章其实是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制造的虚假养生学、有的养生类文章其实是推销保健品的广告。

  记者随机挑选几篇关于养生的文章,试图查找文章中提及的专业期刊的文章,但几乎很难查到与之对应的来源文章。

  对此,北京某医学院校的学生张磊告诉记者:“自媒体不是科研单位,一些养生类文章中出现的知识大多是引用其他文章或者其他自媒体引用过的,然后直接抄袭,只要能显得有依据就可以了,当然也有可能会断章取义。比如,一些公众号在写文章时只选择对其有利的那部分内容,所以很难查到对应文章。”

  张磊告诉记者,他的很多朋友都创建有类似的科普类公众号,操作模式大多是找到几篇相关文章,略作改动,加上广告然后发布出去。

  记者联系到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此类公号的小编,这一公众号由一家医疗机构创办,而日常打理维护是外包到这名小编所在的公司。当被问及如何写出看似“旁征博引”的养生文章时,这名小编说:“我们通过网络获取资料,然后进行加工,最后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合情合理就行,当然也会考虑真实性,不会误导读者。这也是客户给我们提的要求,对于发的主题和广告是有要求的,但是对具体内容不会提出意见,和医疗养生相关即可。”

  (记者韩丹东实习生李恋洁)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