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让座”的争论再次激起舆论漩涡。

  近日,有网民发帖称,上海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在地铁上拒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因乘客的再次指责让他很气愤,才赌气不让。

  事后,该男子在接受警方询问时表示,因为当天去做了志愿者,很累,所以才没主动让座。但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一如往常,还是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一方认为,小伙子健健康康,理应给抱幼儿的妇女让座;而另一方则表示,上班族也很累,年轻人也有体力透支的时候,不应把“让座”当成一种道德绑架。

  要捋清“让不让座”这一舆论热门话题,就必须先弄明白,让座行为是道德的底线,还是“最高”标准。

  关照老幼病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是不知何时,不少人把让座与否视为道德的底线。在乘坐公共交通运输工具时,遇到老人、孕妇、儿童和抱着孩子的妇女,就应该主动让出座位,只要违背,就该受指责。去年,沈阳地铁上一个女孩因来例假而未给73岁的老人让座,遭到老人掌掴,老人还口出脏话。类似的事情屡有发生,似乎不给让座就是冷酷无情没有爱心。

  也许,“让座”寄托了人们对高道德标准社会的向往,也寄托了中华传统道德的精神。但同样是这种“高标准”的道德取向,剥夺了每一个筋疲力尽的上班族、每一个身心皆疲的劳动者、每一位正在为老幼病残群体建设美好生活的人的选择权。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你是一名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白领,如果你坐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看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牵着自己的孙子站在那里,你会怎么选择?不用明说,答案自在你我心中。然而,如果有人剥夺了你善意作出好心行为的选择,将让座视为理所应当,将你的爱心视为道德及格的分数,你的心里也许会有些不是滋味。这种“不是滋味”,在现实中是渺小的,汇聚到网络变成了强大的声音,这也正是为何让不让座之争屡屡霸占热点新闻的原因之所在。

  说得俗一些,就是那句话:让座是美德,而不是道德。谁不希望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高道德社会的来临呢?但片面拔高道德标准,也许只会徒增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