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做了富有深刻内涵的表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给未来社会治理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这种转变对社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它们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角色,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增长点,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作者,是社会和谐与秩序稳定的影响者,也是社会公益慈善文化的引领者。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圳对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一直非常重视,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孕育出一大批出色的社会组织,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展现深圳社会组织风采,本报联合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开办《社会组织巡礼》专栏,让读者跟随记者脚步,近距离观察深圳社会组织的运作情况和所起作用,真正理解他们在社会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积极意义。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成立时间:2007年
宗旨:专注生命科学探索,从事前瞻性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
主要荣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通讯员 朱梓童 文/图
梧桐山西麓的盐田区北山道旁是深圳华大基因(BGI)的总部所在地。从这里向南几百米外就是大鹏湾,山海之间高楼林立,不特别留意不太容易看到那栋并不算高的建筑物。
这个曾经被称作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机构,于2017年正式更名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华大的来历
根据自然指数2012至2016年期间的数据,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最多的企业排名中,华大基因位居全球第12位,是中国排名最靠前的公司。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科研成果三大产业化基地之一、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高质量科研的总体贡献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华大功不可没。
1999年9月9日,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的正式启动,华大在北京正式成立。2007年,华大主力南下深圳成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院专注科研探索,从事前瞻性基础研究,同时注重目标导向,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2017年,华大被深圳市政府授牌成为深圳市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并正式更名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华大曾被顶级学术期刊《自然》评为“世界领先的遗传学研究中心”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分析领域的领头羊”。研究院作为华大创新发展的驱动器,已拥有世界领先的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高通量质谱、农业基因组、蛋白组等技术和大型数据处理超级计算中心,并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队伍,开展了一系列与重要动植物、人类健康、环境与能源等领域相关的组学研究,致力于推动生命健康、基因组学、农业育种等领域的发展,始终走在生物科学研究前沿,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及相关产业发展。
华大的担当和底气
走进研究院,给人感受最深的是这里既自由,又有序。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华大的担当,更是华大的底气。
截至2018年8月1日,研究院累计发表论文2367篇,SCI收录的有2043篇;在国际四大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系列、《科学》《细胞》《新英格兰医学》上共发表文章278篇。在汤森路透社发布的2016期刊引证报告中,华大旗舰期刊GigaScience SCI影响因子位列综合性期刊全球第六。
在知识产权方面,华大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2362件,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55件,其中,华大生命科学院累计申请专利1342件,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5件。
研究院积极申报各级政府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主动参与国家重大科学部署。截至2018年10月,共计承担(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480项,其中在研项目/课题262项,其余均已顺利完成结题验收,形成了覆盖生物信息学、人类基因组学、农业基因组学、微生物及海洋生物学等领域学科的全方位科研体系。
2017年,研究院独立或合作完成或启动了众多重要科研项目,包括主导了人工合成真核生物酿酒酵母2号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全合成、联合破译珍珠粟基因组、完成首个中国人群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宏基因组研究、揭示非洲化蜜蜂攻击性强度快速降低的演化机制、启动万种植物基因组计划等。
华大的科研能力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华大的成功,在于拥有超强的科研能力,同时善于将科研能力转化为生产力。
基于研究院自主开发的核心测序技术,华大相继转化推出BGISEQ系列国产测序仪。其中BGISEQ-1000型测序仪是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医疗器械,BGISEQ-500型桌面测序仪和配套试剂也先后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允许应用于临床,真正实现了测序仪的国产自主可控,将测序成本降低50%。
在世界首例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组项目“酵母基因组合成国际计划(Sc2.0)”中,研究院参与完成了4条酿酒酵母长染色体的化学全合成。该研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精准合成了活体真核染色体,首次实现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得到的酵母基因组具备完整的生命活性。该研究结果2017年3月10日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相关成果荣登“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榜首,并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08年,研究院作为唯一一个非欧盟单位参与欧盟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计划(MetaHIT计划),是全球最早开展人体共生微生物研究的机构之一,成功构建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人类肠道微生物参考基因集; 2017年,华大参与发起“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简称“EBP”计划),研究院在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计划堪称生命科学史上的最大计划,有助于整合世界各地的生物基因组研究,使之形成更有价值的科研体系,极大地推动物种保护工作的开展;采用“基因+影像”相结合的方式,从基因之“因”推理影像表型之“果”,从影像表型之“果”追溯基因之“因”,可在出生缺陷的防控中,实现已知出生缺陷的全面防控,在肿瘤癌症识别和心脑血管等方向提供早筛,早诊及预防。
构建中国版“诺亚方舟”
在山海相交、远离都市喧嚣的大鹏新区观音山一侧,伫立着一个我国重要的科研机构——深圳国家基因库。这里被喻为承载生命希望的中国版“诺亚方舟”。
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依托研究院组建深圳国家基因库。同年10月,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四部委批复。2016年9月22日,深圳国家基因库大鹏基地正式投入运营。
走进这个外观若巨大梯田的标志性建筑,首先是一头猛犸象的雕塑,下面镌刻着“永存、永生”的字样。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日臻完善的基因技术,或许是拯救濒危生物的最后一丝希望。
目前,深圳国家基因库初步建成生物样本资源库、生物信息数据库和生物活体库和数字化平台、合成与编辑平台的业务结构和功能。国家基因库以对海量生物资源的存、读、写能力为基础,搭建起基因资源挖掘公益性、开放性、支撑性、引领性服务平台,促进基因组学在精准健康、精准农业、海洋开发、微生物应用等方面的前沿探索与产业转化,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助力消除疾病,引领健康人生,真正实现基因资源的共有、共为、共享。
据了解,目前已与国家基因库建立战略性合作的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有100多家。而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基因库所提供的开放样本、数据资源以及强大的基因读、写能力,对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