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相关研发。(本报资料片) 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相关研发。(本报资料片) 

  深圳商报记者 王海荣

  挂着政府认定的“红顶”研究院牌匾,却没有行政级别,没有事业编制;是象牙塔里的研究院,也是直面市场的有限公司……被称为“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深圳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而且成功在全国复制。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可以说,它们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生力军,更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中间体”。截至今年7月,深圳已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它们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于一体。

  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走向市场

  深圳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有新制”模式,如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一类是“民办官助”模式,如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圳海王医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由于体制上的优势,这些作为产学研合作核心载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创新过程中没有过多羁绊,能够打破科研与市场之间的隔阂,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走向市场。

  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之一的坤健创新药物研究院,已建立深圳市肿瘤个性化诊疗技术工程实验室和龙华区肿瘤个性化诊疗重点实验室。围绕肿瘤基因的检测、诊断及药物开发等,研究院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如今已具备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储备。

  两年前跻身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是由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发起创建的民营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经过几年的成长,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已申请专利266件(授权86件),并获2017年中国专利金奖及中国专利优秀奖。该院科研人员的自主研发成果成功转化为近10种产品,我国首台主动式毫米波圆柱形人体安检仪TAI-30和TAI-40就是代表作。

  高校背景研发机构成科研富矿

  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底,是一家开展激光照明工业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2018年获批成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尽管年轻,但研究院已经引进了国内外多名高层次专业人才,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是该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除了企业背景,高校背景也是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冠以高校名称的机构,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富矿。

  在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从事研究的于君教授,曾在德国开展博士后研究。该校深圳研究院成立不久,她就带领团队成立了消化道肿瘤生物学及治疗学实验室/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研究基地),并担任主任。去年4月,于君研究团队发现,“角鲨烯环氧化酶”抑制剂可明显抑制SQLE介导的肿瘤细胞生长和肝癌的发生几率。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故事刊登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

  深圳明确支持建设企业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

  今年4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数字生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与新成立的深圳湾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詹启敏透露,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整合深圳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力量,发挥深圳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企业的作用,形成推动实验室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团队。

  目前,深圳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方面,从人才、用地用房、项目资金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政策。7月4日,深圳出台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