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克涧

  那些似曾相识的光阴

  那些零碎真实的片段

  那些真情实感的抒怀

  注定了金水先生丰盈而非常的一生

  ——题记

  今晚,江南开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谁又听见谁的呼唤?!

  此刻,我重读先生温暖的文字,思绪万千。想起了20多年前那无数个寒夜,在家乡那个鄂赣交界处的小山村,我孤独得就像一只被世界遗忘的小狗,是先生的文字给了我温暖和慰藉,是先生给了我写作的营养和信念,并一路坚持到今天。

  此刻,案头这本《往事如湮》,让我再次看到了先生的一意远行,这是一本难得的精神读本,更是一个人的修行:一路跋山涉水,山高水远,远处更远,高处更高 。。。。。。 这些文字,如同把一枚枚铁钉锤入岩石,执着、持续、深入;现在想来,这更多是当年先生对人生的一种探索,实践和验证,它无需风月,无需评断,无需成败,最终只是一种洞悉与爱好,更是一个人度过那些无声而漫长的时光的见证。

  一切为了纪念,纪念曾经走过的漫漫长路……

  先生是我的写作启蒙老师,我们都出生于鄂赣交界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一个苦焦地方,但出了一批文化人,先生就是家乡“文坛”的领军人物。他学历不高,从一名民办教师,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路走来,坚持努力写作,拼搏到县电视台台长的职务。直到现在退休赋闲在家,仍笔耕不辍。个中的酸甜苦辣,常人是难以体会的。

  读先生的文字,安逸之心遂起,山水清丽,气候润泽,满目苍翠,晶莹透亮,移步换景。一个人如不能静心静远,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洁静之作:不激不励,不偏不倚,不火不冷,自然而然——温暖、简练、质朴、清雅。先哲老子认为:为人为事须去泰,去奢,去甚。这些东西如不去掉,反会生出许多芜杂,哪能写出这样纯静的文字。

  应该说,先生写作,倾尽毕生,不为名利,仅为热爱。其创作文体不定,有散文随笔、诗词歌赋、评论楹联、新闻通讯等等,一路走来,状态痴情,不曾消减。虽是生活零碎记录,虽是情感随性波动,但字字炙热,篇篇真情,让人从中感受到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让人感受到一腔赤诚于故土于生活的难能可贵。

  文学即人学。读先生的散文随笔,时代的烙印,生活的气息,人生的感悟,字里行间,一一呈现,不经意就会打动你的内心。1982 年,其发表于《咸宁报》的散文《山村小街》中:“谁能想象,在那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年代,这家乡的小街竟是那样的冷落萧条:几块砖头瓦片垛,七零八落撒山坞;猪羊满地窜,垃圾堆成岗。”这些鲜活的细节,把许多人引向历史深处,打开尘封已久的岁月,让人看到即便在那个不富裕时期、不开放年代,人的内心仍然是健康可贵、善良高尚的:“我爱这欢乐的山村小街,更爱我迅速变富的家乡!”

  阅读先生的书,好像再次与他结伴前行,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亚于旅行。在诸多游记中,先生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可看到其眼界的开阔、学识的渊博。在《罗浮独一帜、三教一理通》一文中:“儒、释、道三教在我国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因信仰不同,教规各异,都是各立山头,独立成派,很难兼容并蓄。即使有的名山大川既有道教场所,也有佛教净地,他们也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往来。而罗浮道院的主持华信之先生深刻领会了‘三教’的精华所在,找准了‘三教’的共通之处,提出了‘道德养性’的思想,从而为‘三教’和谐共处建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罗浮道院‘三教合一’文化现象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存在的价值内涵,需要我们去深挖细究,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先生的一支笔总能铮铮然发声,不只有臧否,且有载道之志,不只有论政,也谆谆谏诤。写作需要知识面,需要生活,需要情感,更需要思考。在先生的游记、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诸多作品中,大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感,为读者打开一个波澜壮阔的多彩世界。参加《知音》等 6 家单位举办的“十五的月亮”征文并获二等奖的报告文学《千里明月万倾情》、发表在《警笛》杂志的纪实文学《新梁祝泪》……等等,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关心和关注。

  当然,家国情怀也是一个文人不可缺少的品质,其深谙此理,诸多文字中,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是不经意地喷发出来。如诗歌《纪念长征胜利 70、抗战胜利 60 周年》:“万里长征路,惊天动地诗。先驱创伟业,史册铸丰碑。”诗歌和“长征壮举惊天地;抗日雄风泣鬼神”的对联;《喜庆“十八大”胜利闭幕》:“京城十月响春雷,科技征途骏马催。引领新航惊世界,环球翘首仰龙飞。”……富有激情的诗句,富有理性的哲思,都是值得肯定及称赞的。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文字,这些都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先生的文集《岁月如湮》,就像寻常日子的记录,他在写下每段文字时,似乎不在乎什么文体,不在乎怎样的表达,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坚持自我,毫无掩饰,一吐为快。其情感是真实的,表达是简单的,一切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这样抛弃名利,在文字中执着寻找快乐的人,让人深感敬佩。爱的付出与爱的痴迷,都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更多人来关注、鼓掌及喝彩!

  人的一生,是千年历史上短暂的一瞬,古今多少事都会成为过眼云烟,而这本集子无疑为先生奋斗的一生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以及人生的“意味深永”。先生将书集定名为《岁月如湮》,但拜读完他的作品后,我并不认为先生那峥嵘而艰辛的岁月,会如烟散去,湮没于历史的长河。通过本书的出版发行,他那一生勤奋好学的精神,不光会影响他的子孙后代,相信在读者、甚至在社会中也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现任某央媒执行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