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快投诉|网站地图|手机版
中山

新浪广东>中山>正文

一中心四组团大发展战略正为中山开启全新发展格局

2017年03月17日 11:10 大洋网-广州日报  评论(人参与

  最近,位于三角镇的中山华翔精密机械制造公司正在忙于技改。实现自动化生产后,一条生产线上的工人将从10人减至4人。增资扩产的背后,凸显出企业深扎中山北部组团的信心。该企业负责人欧阳新华笑言:“听说比亚迪将落户东北组团,这对于我们开拓新的汽车客户将是一大利好。”

  放眼未来,类似比亚迪这种特大企业的落户,或将因“一中心、四组团”的格局构建而越来越多。城市规划变迁引来“金凤凰”,而“金凤凰”的落地又将孵化出一条高端产业链。一子落,满盘活,组团大发展战略正为中山开启全新的发展格局。

  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时代,上述布局更显前瞻——从“诸侯经济”迈向“城市增长极”,逐渐疏通的“奇经八脉”正在加快延伸至八市两区,为中山加快融入湾区时代提供源源不绝的创动力。

  撰文:李凤祥 伍杰

  开先河

  东北三镇打响组团“第一枪”

  “共同推进规划编制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配置与环境保护一体化……”3月4日,在三角镇政府,一场事关中山东北组团长远发展的会议召开。

  没有隆重的仪式,也没有过多的铺陈,黄圃、三角、民众三镇联合签下《中山市东北组团三镇关于共同推进组团发展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定下同一个目标:以合作的加法赢得发展的乘法。自此,中山组团式发展的“第一枪”正式打响。

  东北组团三镇地域面积占全市16%,常住人口占12%,生产总值占10%。在地理位置上,其与广州、佛山毗邻,与深圳隔海相望,是连接南沙、前海自贸片区等国家平台的战略节点,也是接受广佛深等地产业辐射的重要承载区,更是中山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的桥头堡。

  但在中山市的传统经济格局中,东北部镇区一直都是颇为低调的存在。以至于在2003年以前,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综合实力排名较后,其周边7个镇区被戏称为中山的“七个小矮人”。

  不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曾经的“小矮人”都已今非昔比——2016年,三角镇和黄圃镇都已进入中山镇区“百亿俱乐部”,其中三角镇去年GDP总额132.62亿元排名第9名,黄圃镇GDP总额121.63亿元排名第11名,已然变身“小巨人”。民众镇虽然经济总量尚位居全市镇区下游,但去年GDP增速达15.1%位居全市第一位,发展速度和潜力惊人。

  后发优势越发凸显,三个镇区为何仍要“手拉手”前行?

  黄圃镇党委书记黄顺欢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有一番精彩论述。他认为,经过多年发展,黄圃的交通与产业优势越来越明显,未来要做的,就是利用紧邻广佛都市圈的地理条件,与周边两镇的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组团招商引智。

  “如果像过去那样单个镇去招商引智,它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是远远不够的。组团式发展战略,让我们迈出真正意义上组团的第一步,突破行政的束缚,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对于曾经单兵作战所陷入的困境,黄顺欢深有体会。

  放眼未来,三镇携手如何“撸起袖子组团干”?

  《备忘录》中提出五个“一体化”,第一个一体化便指向规划编制:在组团管委会统一指导下,各镇按照功能错位、优势互补、治理趋同、设施共享的原则,主动融入组团层面的产业、生态等发展规划编制,并以组团层面的规划引领各镇和各产业平台的规划,从根源上清除制约融合发展的体制障碍。

  为解决镇区产业同构问题,《备忘录》要求按照东北组团发展定位,各镇依托各自市级产业平台和重点产业园区,主导发展先进制造业,科教创新业和现代服务业体系,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中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产业高地和区域性创新服务业集聚中心。

  “断头路”一直是阻碍镇区融合发展的一大痼疾,《备忘录》还要求组团内各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交通、绿网、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体文卫、社保养老等公共生活配套设施,建立配强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同时,《备忘录》要求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在突出各镇比较优势的同时,促进组团内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盘活土地存量资源,优先配套重大产业平台发展;合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健全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完善人才流动安排,拓宽就业创业空间,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

  最后,《备忘录》要求环境保护一体化,杜绝“以邻为壑”,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的产业园区,构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整合的生态基底,共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

  破痼疾

  以“合作加法”赢得“发展乘法”

  在三个镇区携手发展的背后,是中山专业镇经济存在多年的痼疾。

  “以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专业镇竞争力下降,传统产业增速放缓;以土地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土地使用粗放、低效开发比较突出;以镇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难以为继,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以现有城镇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难以为继,城镇建设‘摊小饼’、资源利用碎片化有待克服。”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山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中山市委书记陈如桂精准地提出四个“难以为继”,直指当前中山专业镇经济发展困境。

  事实上,对于这种尴尬,从镇区主政者到当地企业都深有体会。

  在国内磨具砂轮领域,位于三角镇的广东创汇实业有限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超过13%,产量超过第二名差不多一倍,国内行业冠军当之无愧。该企业最初在佛山顺德发展,后来由于由于缺乏建设用地,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于2009年开始在中山三角筹建现代化磨具制造工业园。

  “昨天的顺德,便是今日的中山,如果不解决专业镇面临的土地资源瓶颈,不仅项目落地难,已有企业增资扩产也会受到制约”,东北组团内某镇区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如果东北组团式发展战略能落到实处,对镇区而言,将以“合作加法”赢得“发展乘法”,可统筹集聚更多高端要素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增资扩产,还是开拓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都将更为广阔。

  谋定而后动,清晰剖析当前中山专业镇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中山提出要以“组团式发展”破解四个“难以为继”,构建“一中心、四组团”差异化发展格局——

  以主城区为核心,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对接广州、深圳和南沙、前海自贸片区;

  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南朗等镇区为核心规划东部组团,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以黄圃、三角、民众等镇为核心规划东北组团,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

  以小榄、古镇等镇为核心规划西北组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

  以坦洲、三乡等镇为核心规划南部组团,对接港澳与珠海横琴自贸片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生态休闲旅游业。

  继东部组团发力之后,其余的组团也在加快合作步伐。不过,组团式发展也并非毫无阻碍。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认为:“中山有25个镇区,每一个镇区都有土地指标和资源,结果肯定是碎片化的。现在是划分了五个组团,就要针对这五个组团,让资源安排更集中,但行政体制、内部运作机制、领导体制等都要做出调整,否则就没办法推动。”

  对于如何有效落实组团式发展,三角镇党委书记黄泽科在去年底党代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划定组团、明确组团分工之后,关键是镇与镇之间不能是以前简单行政区划分,而要从上层打破行政架构,最起码在经济协作方面上不要以行政区划框死自己,应该由市政府发挥牵头作用,加快推动组团内镇与镇之间主动联系、沟通机制的建立。”

  谋未来

  五大“舰队”融入大湾区城市群

  从“诸侯经济”迈向“城市增长极”,既是中山直面痼疾再树优势的自我革命,更是中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布局。

  多年以前,《创意经济》作者、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在卫星地图上发现,深港与纽约、东京等世界级大都会一样,是全球夜晚最亮的地区之一。他将这一城市群命名为“香圳”。多年以后,这位学者眼中的城市群,正在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全新时代前行。而在这样一个超级城市群版图中,地处中心位置的中山,正迎来其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腾飞期。

  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副院长、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关键,在于打通资金、物流、人才等各个要素,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提升整体竞争力,这需要在体制机制上的更多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

  无疑,置身于粤港澳湾区背景下,不仅城市之间需要深度融合,加速各种要素流动;中山各个专业镇更加需要加强组团作战能力,破除区域藩篱。

  以灯饰产业为例,从1982年发展至今,古镇周边已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灯饰产业集群,市场遍及全球各地。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区域协作意识,同属于中山的小榄、横栏,其灯饰产业与古镇重复建设,公共技术资源配置效率也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了内耗式的同质化竞争。

  “我们是一个镇一个镇在单打独斗,江门是一个县,甚至几个县在联合行动,无论是在项目引进、政策扶持,还是产业规划上,都要比我们更有竞争力。”横栏镇一政府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不仅仅是灯饰产业,在北部家电产业集聚区、中部红木家具集聚区都存在着这一问题。

  在以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式发展为特征的湾区时代,中山这座城市的发展更加需要专业镇协同作战,组团发展正是破解这一痼疾的“利器”。

  根据市委部署,接下来中山将进一步完善组团式发展领导机制,推进组团内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统筹组团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土地资源,建设若干个市级重大产业平台,实行统一征地拆迁、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尤其是充分利用好新增5.3万亩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重大产业平台、重点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和处置历史遗留问题用地。

  以“一中心、四组团”融入大湾区城市群,中山五大“舰队”已经扬帆起航!

  他山之石

  东莞松山湖:

  以强化统筹破解镇区壁垒

  “直筒子市”是对未设市辖区的地级市的俗称,东莞与中山均为该类城市。这种不设区县的行政架构,效率高、成本低,在过去曾推动东莞和中山双双跻身“广东四小虎”行列。但伴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临镇产业同构、资源分散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东莞于数年前开始探索区域统筹、多镇街组团发展模式。2012年东莞提出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用经济区域的概念代替行政区概念,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这其中的代表便是松山湖(生态园),其以“园区+园区”的模式成为东莞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亮点。

  松山湖开发区设立于2001年,由周边几个镇区大朗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割地”而来,定位是发展高新技术的专业镇。2012年,松山湖可用的产业用地不足7平方公里,土地成为制约松山湖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5年,松山湖与占地面积30多平方公里的东莞生态园合并,解决了土地不足的问题。扩大土地面积,同时需要提升土地效率。东莞逐步收紧镇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权,从以镇街为主导编制规划转变为以市为主导。同时将编制土地统筹整合规划,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划界线,集中财力采取政府收购、成片改造等方式统筹成片建设用地。两招并出松山湖的项目承载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随着松山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以华为、易事特等为代表的特大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纷纷落户,甚至有部分莞企试图从其他镇区搬迁至松山湖以享受更多的政策优势。针对松山湖对周边镇街构成了“虹吸效应”,《东莞市促进区域合作发展利益分享试行办法》应运而生,从顶层设计方面解决各镇街发展不均衡、政策资源不对等的问题。

  按照《办法》,各镇街和松山湖在区域合作发展项目所产生的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研发经费投入以及进出口额数据等方面,原则上将按50%∶50%比例分享,避免了因行政区域界线而制约企业发展的尴尬。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