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7月4日电(记者徐弘毅)记者从广东省中医院了解到,神经外科陈发军所在团队近年来聚焦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这一新型介入治疗器械,对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效果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结果。专家表示,相关研究有望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带来新策略。

陈发军医生进行介入手术。(受访者供图)陈发军医生进行介入手术。(受访者供图)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世界范围内缺血性卒中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发军介绍,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较快,但面临着一些难题。例如,面对术中发生的动脉夹层和术后血管弹性回缩这两种情况,单纯球囊扩张无法应对;支架置入虽然可以解决上述两种情况,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等。

  在此背景下,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因其无需植入支架,日益受到神经介入领域的关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是一种球囊扩张术,具有“介入无植入”的优点,并且与单纯球囊扩张不同,药物球囊在球囊导管上有一种特殊的药物涂层,该涂层在扩张的瞬间可崩裂成药物颗粒,药物颗粒在相关作用力下进入血管内膜,之后缓慢溶解、扩散进入平滑肌细胞,可以在局部发挥抗增殖、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临床专家介绍,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本来是一种应用于心脏冠状动脉及外周动脉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该方法无需置入金属支架,从而可以减少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时间,以及减少出血风险。“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在冠状动脉疾病介入治疗中的良好效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借鉴。”陈发军说。

  为研究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对于血管内狭窄治疗效果,陈发军团队完成了300例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的治疗,据陈发军介绍,患者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其血管的再狭窄率低至5%以下。

  陈发军表示,相比于颅内支架植入治疗,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可降低狭窄的复发;同时,无植入物残留于患者体内更加安全;在治疗成本方面,颅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治疗费用比支架治疗更低,显著减少患者经济负担。“随着颅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的研究和应用持续展开,颅内血管内狭窄患者今后有望得到更好的治疗。这一技术可进一步推广,让更多患者获益。”

责任编辑: GD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