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过后是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时下英德,所到之处,建设现场却是一片火热: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石门台饮用水二期项目——库容2911.82万立方的石门台水库、连接英德市城区和西部地区的主干道——国道G358线英城至大湾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正加紧推进......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开建和落地,让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图为英德市城区概貌图为英德市城区概貌

  兴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让市民喝上优质山泉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英德市民对饮用上石门台优质水期盼已久。一直以来,多届英德市委市政府班子为此动议多次,把建成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作为重要使命,秉承着一种“功成未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驰而不息,全力推动,久久为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德石门台位于该市北部,与阳山县、曲江区、武江区、乳源瑶族自治县等接壤,面积约33555公顷。保护区内生物多样,古树参天,溪流潺潺,水质清澈。

  抓住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机遇,2022年4月,英德市动工建设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项目,并将其作为2022年一号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加快建设。同年12月29日,历经8个月紧张施工,英德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项目一期建成正式通水,让英德市城区居民及周边镇群众30多万人饮用上了清冽甘甜、品质优良的山泉水,兑现了英德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对百万英德人民的庄严承诺。

  但是,英德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一期项目是直接在河床拦陂取水,枯水期因水量不足不能完全保障全年尤其枯水期的用水需求。为了让市民提前两年喝上优质水,一期工程通水前,在秀才山水库提前储备了1000万立方米山泉水,确保一期工程通水后以及年初干旱的用水量。英德市委表示,如果按照传统项目实施模式“建坝-取水”的惯性思维,不形成倒逼机制,全面建成一二期工程项目才投入使用,英德市民就要延迟四至五年才饮用上石门台优质的山泉水,甚至遥遥无期。

  要彻底解决用水量不足这一问题,建设二期项目势在必行。早在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设计建设初期,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建设二期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英德市区以及英红镇周边群众常年喝上优质水的期盼。

  英德市区石门台饮用水二期工程石门台水库位于该市北面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游、横石塘镇小水洞村境内。按设计,二期工程在横石塘镇石门台小水洞新建总库容2911.82万立方的石门台水库。建成后,加上原来在英红镇虎石水陂新建取水陂,形成1031万立方的秀才山水库库容,可完全保障市区及周边镇用水需求。

  据英德市石门台饮用水工程指挥办介绍,二期工程石门台水库集雨面积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686.8万立方米;水库设计坝顶高程171米,坝底开挖高程115.20米,最大坝高55.8米,坝顶长度172米(坝顶宽度7米,坝底最大宽度43.46米),总库容2911.82万立方,正常蓄水位165米;枯水位135米,兴利库容2193.2万立方。工程概算投资约6.25亿元。

  由于二期工程属中型水库,按照相关规定,需完成专题审批就达28个,其中立项前置专题11个、动工前置专题15个。面对各种专题审报、资金筹措、土地征收、青苗补偿和移民安置等大量的工作,英德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千方百计破除万难、全力推进,确保项目如期建设。

  不建楼盘建九小,缓解市区学位不足

  随着英德城区日新月异发展,人口规模的扩大,市区学位不足,特别是人口密集区域学位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英德市政府旧址位于市区和平中路,是英德最繁华的地段之一。2014年英德市政府搬迁后,这块黄金宝地便成了市民议讨最多的话题:这里最适合建学校,就看市里是拿来卖还是解决民生问题?

  是的,英德市财政也差钱,这块地市场估值超过2亿元。其间,也有多个开发商有购买该地块用于开发房地产的意向。

  英德市委、市政府想群众之所难,为了解决市区公办学位紧紧等问题,宁愿不卖地减少财政收入,也要将此地块用于新建一所公办小学和幼儿园,以回应多年来老百姓增加市区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的关切和诉求。

  项目于2021年4月启动建设,英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督导项目进度、协调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相关单位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夜以继日抢进度,加班加点赶工期。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建成了一所崭新靓丽、设备齐全先进、占地约5万平方米、新增小学学位3000个的市第九小学和一个新增学前学位450个的幼儿园。投资规模近3亿元。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英德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用好用活每年1亿元的教育附加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每两年建设一所公办学校,计划增加1.65万个公办学位。相继完成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英德实验学校,以及城北小学、英城街中心小学、八一希望小学等学校的改扩建项目;计划将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搬迁到东华中学旧址,将原职业技术学校原址改造成为公办中小学,通过盘活现有教育资源,解决公办学位不足的问题。

  打好交通攻坚战,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

  今年,英德的雨季较往年提早了两个月到来,影响了国道G358线英城至大湾段公路施工。洪灾过后,建设者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推进项目。沿着国道G358线西行,但见建设者们正加紧施工,正忙于清杂、开挖路基,把涵管埋入地底下,挖掘机发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

图为施工中的国道G358线长径路段图为施工中的国道G358线长径路段

  现在的国道G358线英城至大湾段公路作为英德市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也是连接英德市区、石灰铺、浛洸、大湾等10个镇和乐广高速、汕昆高速、广连高速、京港澳高速的重要通道。该路段是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已无法满足英德市日益增长的交通发展需求,与该市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不匹配。尤其是车辆通行高峰期间,车流量日超3万辆,交通压力巨大,交通安全隐患大等问题突出,多年来群众要求升级改造、扩容提质的呼声强烈,群众迫切需要一条康庄大道以便出行。

  2021年10月26日,在英德市十四届党代会一次会议上,英德市委提出:要加快国道G358线改建工程项目建设进程。同年,英德市政府将国道358线英城至大湾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列入清远市、英德市2022年度《十大行动方案》和英德市委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及英德市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图为英德市城区中轴线英州大道南航拍图为英德市城区中轴线英州大道南航拍

  为加快推进全市交通一体化进程,构建通道更便捷、出行更顺畅、行走更安全的公路网络,方便群众出行,英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实地调研,加快推进国道G358英德市英城至大湾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项目规划、建设工作,并于2022年6月16日启动该项目全面建设工作。项目预算总投资约14.5亿元,全长53.336公里,建成后英城至浛洸段29.536公里,按双向六车道设计,路基宽32米;浛洸至大湾段23.8公里按双向四车道设计,路基宽24.5米。项目全线采用一级公路建设标准。力争2025年底英城至大湾段全线通车。

图为施工中的石灰铺路段图为施工中的石灰铺路段

  “扩建这条路我们等了太久了。”家住市区的江化伦说,每日往返石灰铺美村的茶叶加工厂,最怕在路上遇到交通事故。“路窄弯多车多,总有不少人试图越线超车,往往这个时候最容易出问题。”

  多年来,扩建修好这条路成为了英西群众翘首以盼的心愿。通行能力差,安全隐患多,严重制约了英西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修路,迫在眉睫;修路,势在必行。

  道路通,百业兴。近年来英德市全力加快北江航道扩能升级、汕昆高速、广连高速、国省道等项目建设,“四高两铁两江”的快速交通网络已成型。目前英德境内已有四条高速公路通车(京港澳高速、乐广高速、汕昆高速、广连高速)。

图为英德市北江四桥图为英德市北江四桥

  2023年7月,英德市北江四桥及省道S292线延长线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对进一步改善英德市区的交通状况,促进英德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出口与各镇、中心城区、产业园区之间连接线的规划建设的步伐和高速发展。

  着力建设一批医疗卫生项目,解决群众看病难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英德紧紧围绕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以最大的热情、责任与担当,主动作为,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图为英德市人民医院概貌图为英德市人民医院概貌

  在市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英德共投入7亿元建设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及住院大楼,推动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甲综合医院,市中医院创建为三级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为二甲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科5个、清远市级重点(特色)专科11个。大力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医疗服务标准,目前镇卫生院中达到国家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基本标准12家、推荐标准7家,其中2家为二甲综合医院、1家为二级综合医院;256个行政村卫生站均完成标准化建设。

  因势而谋,顺势而为,英德市委市政府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东风,又投入5亿元用于完善市区基础设施、城市美化亮化、环境治理和管理,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市品位有效提升。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

  着力拓宽群众就业门路,助力“百千万工程”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中,通过深入调研,英德认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发展产业,发展产业的本质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并认为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要以工业化思维来发展推动,注重制造业企业项目引进,使企业成为劳动密集的载体,让更多的农民洗脚上田,就近进厂务工。

  “发展农业产业,虽然能带动村民就地就业,但有季节性问题,如种茶、采茶、收麻竹笋等,季节一过,就无工可做,而且,工价不高。”英德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村民进厂务工,不用“看天气吃饭”,每月稳收三、四千元;如果夫妇俩同时进厂做工,一个月的收入就有七、八千元,企业还买了社保,到了退休年限,有退体金养老。就地就业还能照顾家里,解决好老人、小孩管护问题。工闲时又能兼顾田间工夫,作为家里收入补充,务工赚的钱成了净收入,让村民真正坐上致富奔康的快车道。

  结合实际,英德以清远市提出打造英德红茶、麻竹笋五大百亿产值产业为契机,大力发展英德红茶、麻竹笋产业,联农带农强农。

  依托清华园、广德园两大园区,近年来,该市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就业面;另一方面,结合各镇(街)实际,注重招引一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进驻乡村。目前,英德市大部分镇已引进了1至2个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进驻乡村,就近就业人数超过21万。

  位于大站镇的卓佳玩具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加工儿童玩具、电子玩具、玩具制品等为主的出口外向型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全球各个国家,包括麦当劳、迪士尼等国际知名公司。目前公司有职员2600人左右,其中本市人员共1900人,外省人员580人(含贫困人员45及残疾人员33人)。

  位于沙口镇的广东臣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生产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美国等国家。2022年8月,在沙口镇政府、沙口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租用沙口社区原有的2000平方米扶贫车间,投资建设沙口镇乡村振兴车间,搭建“产业+就业”的乡村振兴平台。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2条生产线,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就业,除能够提供约100个稳定的就业工作岗位外,还能够通过提供半成品让群众居家加工后回收的方式,辐射带动周边约200名群众增收。

  “在本地就业,其实收入也还可以,一般一个月都有三、四千元,还买了社保,但比外出打工的成本低了,还不用交租房和其他费用。在外打工,除去房租、水电费、交通费等,所甚无几,还顾不到家。”连樟村扶贫车间一位女工说,她一个月的收入,等于种3亩田一造的纯收入。

  “对于我们这些困难群众来说,有个能够照顾家庭又能就近就业的地方就挺好。我早上8点上班,中午有一个半小时休息,下午7点左右下班,中午和晚上都能照顾到家庭。”林美贞说道。 林美贞原是沙口镇沙口社区居委会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现有4口人,其丈夫2015年因车祸不幸离世,公公于2018年因重病去世,婆婆已年迈,下有一双儿女读书,林美贞是家里的顶梁柱,经济负担重。她现在是臣泰电子厂(原是英德市兴农玩具厂)生产线的一名组长,每月有四千多的稳定收入,不用像以前一样在镇上找一些收入不高还不稳定的零散工作。通过2016年-2020年的精准帮扶,其家里条件改善很多,现已脱贫奔康。

  与林美贞同时期进入车间的还有红峰村的范天娣,她在这里工作有四年了,家中有两个小孩和四个老人需要照顾,两个小孩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丈夫在台泥公司工作,不能每天回来,平时都是范天娣照顾得多。“红峰村到车间开电动自行车要十多分钟,我早出晚归,家里也能照顾得到,还是可以的。”她如是说。

  为让更多人在本地就业,英德每年都举办招聘会,今年春节刚过,英德举办10场巡回招聘系列活动,超6000名群众在系列招聘会中达成了就业意向。

  同时,英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今年1月8日,集中签约动工8个项目,总投资超67亿元;2月3日,广德(英德)产业园集中签约、动工、投产项目16个,总投资约40亿元。这些项目的入驻和建成投产,在有效推动英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除了搭建求职平台以外,英德还深入推进大学生“雁归”计划,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引才和服务人才平台作用,吸引英德籍大学生和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助力家乡建设。“雁归”计划实施以来,英德实地走访大学生1.2万余人,累计吸引了英德籍大学生和优秀青年人才400多人返乡就业创业。

  英德市把产业振兴作为“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推动乡村宜居宜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通讯员:黄振生、刘海军、林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