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事关生死的战役,而现在,中国移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2014年,这家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用户接近8亿、员工超过50万人的超大型企业,进行了一场极为关键的战略突击: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推动4G商用。
截至2014年10月底,中国移动建设的TD-LTE基站总数已达57万个,4G用户总数也突破5000万。按照中国移动的新预期,到2014年底前,这两个数字将分别达到70万和7000万。
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将超额40%完成自己年初设定的4G发展指标。而在当时,它还被外界视作过于激进、难以完成的“大跃进”。
全力的冲刺,让中国移动成功抢到4G先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4G基站分别只建设了9万个和7万个,4G用户数也分别只有330万和99万,而一直到LTEFDD发牌,这个实力对比还会走向更加悬殊。
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在严酷的产业环境下,中国移动如何坚守住4G突击的果实,依然需要经受考验。
4G发展冲刺
有业内人士感慨,即使放眼全世界,中国移动的4G建网速度都堪称奇迹。
正常情况下,从设计院选址、查勘、规划方案、审核、建设基础设施、设备安装、接电、布放光缆,到调试设备,一个普通基站的开通平均时间需要3个月以上(紧急站点可以缩短到数天),其中仅基础建设一项,就需要1个月甚至更久。但在中国移动建设TD-LTE基站过程中,建设的时间大大缩短。
据运营商人士估算,在过去10个月时间里,中国移动新建的TD-LTE基站超过了30万个,平均每天超过1000个。而要完成中国移动的新目标,在本年度最后两个月里,平均每天需要新建超过2000个。
以2014年10月底的57万个基站数计算,中国移动的TD-LTE基站已经相当于它过去近10年的基站建设总量。而在海外,美国4G商用2年的建成基站总数,仅有20万个,而欧洲4G商用5年来,也只建成基站20万个。所以,中国移动已经建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4G网络,甚至仅它一家,就会占据全球4G基站总数的60%。
2014年初,TD-LTE还只是一个在极少数热点地区部署的概念示范网,而现在,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和发达乡镇,TD-LTE网络都已实现信号基本覆盖,足以支撑数以亿计的用户规模。
同样让人惊叹的是用户发展速度。在2G时代,中国移动积累5000万用户,所花的时间超过了5年,在3G时代,客户数突破5000万也用了3年,而现在,4G用户数突破5000万则只用了不到1年。
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预计,TD-LTE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预计年底将达到7000万,2015年达到1.5亿。
电信专家陈金桥甚至以“极速”来形容TD-LTE的网络建设。在运营商的世界,如此速度,确实前无古人。
“奇迹”难以复制
但这也是一个难以复制的“奇迹”。
几乎没有公司能够像中国移动一样,在短短一年内砸下如此巨资。按照中国移动的计划,2014年的整体投资规模将超过24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将用于推进4G建设。
除了资金,这样庞大的一个工程,也需要全员突破常规的强大执行力,才有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贯彻完成。
一位中国移动中层人士表示,在3G时代,受到TD-SCDMA的产业化弱势拖累,中国移动的业务发展和业绩利润都被竞争对手牢牢压制。士气一压就是5年,员工上下都憋了一鼓劲,做好了发展4G的各方面准备,最终牌照一发,立刻万马奔腾。
该人士透露,整个2014年,大多数中国移动员工都在不分昼夜的加班中度过,包括五一、国庆长假在内,有很多地方公司全员加班支撑网络建设。“我们数据部一位怀孕的女同事,甚至直到生孩子前几天,还在单位坚持工作。”一位四川移动员工说。
中国移动甚至将自己的意愿与压力,进一步传递给了产业链。
在TD-SCDMA时期,丑陋落后的终端直接降低了用户的观感和体验。所以在4G上,中国移动也不断以调整补贴的杠杆,操控手机厂商的战略重心从3G向4G转移,再从三模(TD-LTE/TD-SCDMA/GSM)向五模(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转移,从高成本的低端机向千元机和高档机转移。
为了进一步强化导向,中国移动甚至启动了自主品牌的手机研发,推出自己的千元五模4G智能手机,“我们做自主品牌终端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希望以此为标杆,推动4G手机尽快把价格降下来,尽快普及。”在发布该款手机时,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虽然这些政策一度引发产业链的反弹,但的确收效显著。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10月,支持移动4G的终端已超过400款,其中700元以下的145款,700元到2000元的236款,2000元以上的55款。显然,这个初步成熟的终端体系,已经不再会桎梏TD-LTE的发展。
事实上,从业务品牌、功能应用、资费营销,一直到客户服务等中国移动的各个环节,类似的推进策略都已全线跟上。
最危险的时刻
对TD-LTE来说,商用一年最重要的战绩,是品牌形象的成功树立。
无论任何通信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用的最初一段时间,都会经历最艰难的一道门槛。
小规模的实验测试变成海量用户的真实环境,各种问题会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如果短期内无法改善,用户对新产品的印象固化定型,后期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与资源,也很难打消市场的负面观感——一旦这个结果导致产业链的信心受挫,进行战略收缩,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再好的技术也只能在市场上折戟。
一个惨痛的案例是TD-SCDMA。从商用开始,这个国产标准就遭遇了铺天盖地的各种差评,让孱弱的产业链无力回天。即使有政策扶持,中国移动也推出“三不”政策(不换号、不换卡、不登记,2G用户就可以直接升级3G),但大量的用户仍然并不满意。
从2009年至2013年,中国移动的用户与利润增长速度的放缓背后,3G业务被动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移动在TD-SCDMA阶段的苦难经验也有了另一重价值:在发展TD-LTE时,很多原本可能致命的危机与陷阱,都得到了提前化解。
而在过去这一年,虽然也曾遭遇风险与质疑,但都没有真正影响用户规模和用户口碑的持续提升。如今,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业界、学界、政府及资本市场,都已经形成普遍结论:比起3G网络,中国的4G网络速度更快、质量更好,价格也更便宜,而前几年关于TD-LTE产业是否成熟的质疑也烟消云散。
这意味着,最危险的时间已经过去,TD-LTE大势已成。不需要运营商费尽心力引导,只需要网络完成覆盖,终端完成替代,用户就会在短短数年内顺利完成从2G和3G向4G的自然迁移。
LTE FDD悬念
当前,中国4G最大的悬念在于,政府将于何时发放LTEFDD牌照。从各种迹象来看,这个时点很可能在2014年12月。
一年之前,工信部于2013年12月4日向三家运营商颁发TD-LTE牌照,但与立刻集全集团之力发展TD-LTE的中国移动不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筹码更多押在另一个标准之上。
那就是LTE FDD。
为了确保中国主导的TD-LTE能够在本土市场占稳脚根,同时确保LTEFDD的商用顺利,中国并没有同时发放LTEFDD牌照,而是同期开始了LTEFDD和TD-LTE的混合组网实验,并分阶段不断扩大实验范围。
但显然,资金远不如中国移动雄厚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更希望将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LTEFDD。直到2014年10月,中国电信建设的4G基站一共也只有9万个,中国联通更少,只有约7万个。
现在,随着TD-LTE商用逐渐成熟,LTEFDD的发牌时机渐行渐近。
11月5日,中国联通高调举办产业链峰会并发布了“双4G领先计划”,宣布将全面加快TD-LTE和LTE-FDD混合组网进程,计划2015年新增超过45万个基站,并将联合产业链各方在产品、渠道和体验方面布局提速,仅扶持终端补贴就达60亿元。
不过,无论LTEFDD何时发牌,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它都已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利用充裕的资金池和先发优势,中国移动已经做厚TD-LTE网络的深度覆盖,足以在网络性能上维持对其他两家运营商的比较优势。因为受限于资金与用户规模,即使是在LTEFDD发牌后,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4G基站建设仍将偏向稳健,难以撼动中国移动优势。
自我革命
在4G时代,中国移动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适应新的产业形势,完成自身的转型。
早在数年之前,转型就已成为事关三大运营商未来存亡的关键命题。核心业务从话音向数据的转移,也已成为大势所趋,但随着4G成熟,转移进一步加速,形势愈显紧迫。
2014年11月12日,腾讯低调上线了新业务“微信电话本”。虽然其模式实质冲击不大,但“免费电话”再一次刺激了运营商的敏感神经。短短2周之后,中国电信与网易的合资公司易信便于11月25日正式发布易信3.0,通过“会员免费时长”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不消耗流量的免费通话。随后,小米也推出类似的应用功能。但这并不是最致命的危险。
早在2009年,中国移动便已提出“流量经营”。近一年来,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更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运营商发展的“三条曲线”中,传统语音业务已经到顶,流量经营开始爆发,而应用内容经营则将是未来根基。
如今,中国用户的数据使用习惯已经成熟,流量使用量正爆炸式增长,并开始逐渐替代语音,成为运营商新的业绩基石。根据中国移动财报,在2014年前三季度,其数据流量同比增长了98.6%,其中,4G用户的DOU(平均用户流量)已经超过700M,是其他用户的10倍。
现在的问题是,要固守流量,彻底收缩下沉,转向公共基础设施化,这只是退路,并非中国移动的理想结果。而且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都已经分别推出“流量宝”和“流量银行”,未来流量的竞争格局依然激烈。
可要想彻底“去电信化”,进化为一家超级互联网公司,渗透用户工作生活,不仅中国移动,甚至全球运营商也至今未有真正成功案例。
除了流量“卖水”之外,中国移动将向何处去?
2014年11月25日,咪咕公司完成工商注册登记。这家注册资金104亿元的公司,已成为整合中国移动旗下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动漫数字内容业务的唯一运营实体。
与此前中国移动先后成立的终端、物联网、政企、财务等众多子公司不同,中国移动更希望咪咕能真正做到跳出中国移动,在互联网市场中拼杀出一片新天地,独立生存。
2014年12月,中国移动新的撒手锏RCS(融合通信)的APP也有望发布。未来,这一业务将取代过去的传统话音、短信,打造中国移动更智能、更互联网化的用户入口。
这些布局能走到哪一步,尚需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传统电信业务必然衰落的格局,中国移动已经从固守转向出击。站在4G潮头,这家全球最大电信运营商的自我革命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