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小米CEO 雷军在微博上晒出了一辆碳纤公路自行车的照片,从那时起小米要进军自行车产业的传闻便不绝于耳。近日,有消息人士称小米要做自行车的消息属实,并透露小米已经收购了一个业内团队,而 “小米单车”最早在今年年底就能问世。
微博晒图引热议
科技行业在发布会前流行保密文化,以保持新产品发布时的惊喜,但也有品牌喜欢在发布会前故意放出一些有关新产品的消息,以提升讨论度和媒体关注度,作为新品预热的方式之一。今年小米手环正式发布前的一个月内,雷军就曾数次发布有关 “手环” 的文字微博和照片,在头像照片中甚至可以清晰地辨认出雷军手腕处佩戴的小米手环。这样自己提前大方晒出新品的行为在科技圈实属罕见,也不得不让我们对雷总的微博 “刮目相看” 。
雷军曾在微博中多次表现自己对骑行运动的热爱,在其11-12年间发布的多条与“骑行 ”和“ 自行车”有关的微博中,可以看到有两辆车经常伴雷总出镜,分别是捷安特的中低端山地车和梅赛德斯奔驰的全避震山地车,而后者整车售价达 3299欧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
今年7月,一直以山马党形象出现的雷军突然在微博晒出一辆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碳纤公路自行车,还配文与手机对比重量,一时间引发了全民大猜想 ——小米要做自行车?还是要用碳纤维做手机?
小米单车长啥样
从微博中曝光的照片中看,这台公路车除了车架和轮组使用碳纤材料,在零配件和整体设计等方面并没有特殊之处。据消息人士称,微博中的公路自行车只是研发过程中的样品,最终成品并没有使用碳纤。虽然样车可供参考的地方不多,但还是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固定在车头碗组顶部的手机支架,二是后下叉整合在车架内部的无线码表感应器。
小米要做自行车,自然是要与小米现有的资源相整合,而自行车的码表感应器就相当于小米手环的 “计步” 功能,再配合对应的手机软件,就可以让手机变身专业的骑行码表,再配以健康、导航、轨迹记录、社交、防盗等功能,凭借小米强大的软件实力和品牌号召力,必将率先秒杀一大片同类型的手机 App。
不过美骑网认为小米的第一款自行车不太可能是专业的运动自行车,定位应该以城市休闲和通勤代步为主(如捷安特旗下的莫曼顿)。自行车产业与手机产业类似的地方在于,大部分关键零部件都需要从外部采购(如手机的处理器,自行车的传动变速套件),但是专业运动型自行车使用的高级别套件的价格动辄几千上万,对于主打极致单品和高性价比的小米来说并不合适。而以通勤代步为主的自行车对这方面的要求则会低一些,部分主打潮流简约的类死飞型自行车甚至只需单速传动,如此一来更有可能造就高性价比产品。
小米自行车首先面对的消费人群一定是小米手机的用户,这部分用户的特点十分鲜明:学生群体占比高,人均收入偏低,部分具有极客范的互联网爱好者,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综上,小米自行车的价格应该会定在 2000元以下,会不会是我们熟悉的 1999呢?不过也不排除小米打造一款 799、699 元的单速代步车迅速杀入低端市场。
为什么要做自行车
从软件做到硬件,小米在品牌经营中彻底贯彻互联网思维,成为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中最大的一匹黑马。今年 8月小米超越三星,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最高的国内手机供应商。小米每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都会使这个领域彻头彻尾发生颠覆,小米手机将价格高高在上的智能机拉下神坛,移动电源、电视、路由器、手环,每一款新品都足以让行业中原有的佼佼者陷入噩梦。那么这一次,小米能否能颠覆自行车产业,小米做自行车究竟是想做什么?
小米之前虽涉足多个领域,但始终还是以个人消费级数码产品为主,前段时间曝出小米参与打造智能家居,但是整体难度和实现成本可想而知。种种迹象表明,小米并不满足于在消费数码领域发展,小米的终极理想是以小米手机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的小米生态圈,全面覆盖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说到这里自行车便成为一个相对合理的存在。雷军曾在微博上透露自己的三大运动爱好:徒步、骑行、滑雪,徒步已经通过小米手环实现,滑雪则太小众化,而自行车本身则有大量群众基础,还符合绿色出行、健康运动的理念,近年来骑行运动发展迅速,自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小米手环,小米已经顺利跨入运动健康领域,在这个大概念下继续前进,自行车便成为小米的不二之选。
自行车作为传统制造业,从研发上看没有消费数码领域那般知识密集,在生产上也不会严重受限于零配件(元器件)产能。电子化智能化的理念在自行车产业中喊了多年,但是受制于传统制造业的缓慢发展,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概念阶段,与消费数码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相比,自行车产业还以养尊处优的心态将视野停留在行业内,慢慢规划自己两三年后产品,对于行业外新技术的容纳与合作并不积极。而小米最擅长的便是在新领域的颠覆和生态圈的融合,小米此番进军自行车领域,正式向以自行车为代表的传统制造行业敲响了警钟,如果能率先在自行车行业撕开一道裂口,那就意味着小米同样有涉足其他线下产业的实力。
小米表面上做自行车,实则在建立自己的线下生态圈,自行车只是相对容易操作的样板,无论最终成果如何,都应该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