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而在风口浪尖之上“假”实名制和非实名制手机卡的售卖依然畅行无阻。记者近日体验发现,虽然手机实名制规定明确,且在一些正规营业厅执行较好,但仍然存在死角,一些售卖点和网点中,“假”实名卡和非实名卡依然想办就能办。
专家指出,实行手机实名制是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但现有的相关规定和具体操作流程仍然存在较大欠缺,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也不到位。在积极倡导实名制的同时,仍需相关部门堵住手机实名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非实名手机卡想买就能买
记者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些通信配件商店、报刊亭看到,这些综合零售网点均有手机号卡出售。当记者询问没有身份证是否可以购买号卡时,得到的答复均为必须持身份证购买,否则即便买到也无法开通使用。
不过,一些店主似乎“话里有话”——要买手机卡,有身份证就可以。于是记者提出,拿朋友的身份证购买,一家报刊亭的老板同意了请求。在老板指导下,记者用朋友的身份证,顺利购买了一张中国移动4G手机号卡并成功激活。
当记者询问购买的手机卡能否正常使用时,得到的答复是“不会有任何影响”,并表示一个身份证开多个号码“也没有问题”。就在这家报刊亭不远的地方,墙上赫然贴着《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公告》。
记者在北京、吉林、河南等地的移动营业厅了解到,正规渠道申请新的手机号卡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并且必须要经过复印身份证备案等程序。但在一些报刊亭、小杂货店,店主对实名制的要求则相对放松,有些地方甚至一律来者不拒。
在网络销售渠道,非实名卡也一样可以买到。记者在某购物网站上随机找了两家销售电话卡的网店,其中一家客服人员要求记者将身份证拍照传过去进行实名验证,但是并未要求必须是本人的证件;另一家店的客服则表示,如果记者“想实名就可以实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当记者表示是帮朋友买的,不想进行实名验证时,客服表示可以,并让记者去挑选套餐。
手机卡实名制“最后一公里”走通难
近期,工信部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在工信部的定义中,电话“黑卡”是指未进行实名登记并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实施通讯信息诈骗、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移动电话卡(含无线上网卡)。
根据相关要求,2010年9月手机实名制就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近两年实名率一直在不断提高。但是,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手机实名制的推行遇到了现实困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销售渠道终端监管难题。
中国移动负责人近日表示,移动目前仍有近16%的用户没有办理身份实名认证,总量接近1.3亿户。据了解,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有部分用户未实名。而根据目前的实名制办理状况推测,即便是已经办理了实名制的手机用户中,也难免存在一些虚假实名注册的用户,给用户个人身份安全和信息安全都带来了威胁。
有业内人士认为,报刊亭、通信配件商店等终端的销售人员并非移动通信系统的专业人员,且由于销售数量与收入直接挂钩,一些销售人员置实名制规定于不顾,违反相关要求办理“假实名”手机卡。
据知情人士透露,因为一张身份证号最多可以办理10张卡,网上购买的不需要实名的手机卡,除了2013年9月实名制以前流通的手机号码存量卡外,还有一些是实名制以后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开的新增卡,这种卡在使用过程中基本没办法改套餐或者补办新卡。
实现“真实名”先要堵漏
实名制意在保护网民的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然而,执行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让手机卡实名制面临尴尬。
对于手机实名制“最后一公里”难走通的问题,有专家认为,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法规执行不到位,缺乏监管;另一方面是对于实名的核实,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上有困难,是系统性问题。
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对已有法规进行细化和完善,尤其是在手机号卡的销售网络中,加强相关规定的约束力和执行力,让销售者深入理解相关规定以及违规成本,堵住漏洞。
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史广顺认为,手机卡实名制的初衷,是让“手机卡使用者和登记者是同一人”,现在却退化成了“单纯的凭身份证办理”,且执行不严,出现了冒用、套用等问题。他认为,现在对手机实名制的解读,应该从“购买实名”过渡到“使用实名”。
史广顺等专家分析称,由于缺乏数据和设备支持,很多经营者根本没有能力验证身份证,或者不愿去花时间验证。从这个角度讲,实名制需要公民身份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