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府三大菜系之一,客家菜是最默默无闻的一支,因其低调,致使很多人对客家菜的印象至今停留在重油重盐的印象上。其实不然,传承中原文化的客家菜,是为数不多仍保留古法烹饪的菜系之一,遵循不时不食,乡野气息浓厚,这跟时下追寻的返璞归真的养生理念不谋而合。正应了那句话:它从不追随潮流,却不想有朝一日站在了潮流的尖端上。
由中原一路迁徙流亡而来的客家人最后居住在粤东的山林腹地,在经历每次格斗占据地盘后,客家人用围龙屋圈起自己的世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堪称广东最内敛的一个民系。内敛到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牛肉丸是在这里起源的,梅州的手打牛肉丸好吃到余味可绕齿三日,而世人却只记住了将它们的声名发扬光大的潮汕人。这足以反应客家菜如今的境地,它淳朴得如同城市星辰一样难得,但却是不懂得如何向世界传播它的美好。
距离梅州市二三十公里的灵光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庙门前的两棵柏树据说也有千岁了。
千佛塔寺位于梅州市区东郊,是为保护南汉文物千佛铁塔而发展起来的女众道场。
德馨堂是印尼华侨潘立斋于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是一座两堂四横两围龙建筑。
阴那山,海拔1297米,位于广东省梅县雁洋镇,距梅州市区40多公里,是梅州首屈一指的胜景名山。
东山书院位于广东梅州市江北东山小溪唇,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州王者辅创建。
梅县区是梅州市市辖区,始建城于秦朝,2013年11月撤县设区,与梅州市梅江区并称梅城。
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漫步其中,看着一幕幕似曾相识的美景与画面,或许可以找到你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来梅州怎能不看客家围屋,客家人从中原来到岭南,因来得比较迟,最终落脚点选择在了山区,在山区有个比较强的安全观念,客家人会共同去维护自身的生存发展与文化。造就了围屋这一典型客家建筑,这也是和谐生存之道的集中体现。全省保存最完整土围楼花萼楼以及散落梅州各地的半围龙屋非常值得一看。
梅州客家人居住地长期以来都比较偏远,无意中造就了对环境的破坏比较少,很多原汁原味的精华保留下来。比如大埔,被山川包围的一小块平地,行走期间,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幽静乡镇生活,探寻古迹贤踪,感受厚重历史遗痕,品味美食小吃,感受淳朴民情民风,体验人文风情,感受丰硕精神沉淀。不可多得的原生态,先人能保留下来如今依旧能享受到,非常难得。
@范以锦
范以锦,梅州大埔人。现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谈及客家文化,范院长表示:“作为一个客家人,客家文化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详细】@陈钢文
有人说客家菜的乡土气息很浓,大块大粗,有种粗糙的感觉,其实粗糙是客家人最想找到的亮点:不改变原料的本质,保持最原始的粗纤维,这是客家人追求的养生理念。 【详细】@杨苑玲
随着现代生活多元化,客家山歌流传比较少这样的社会现状是存在的。现在民间对“对歌”,就是说很多地方,比如县城、梅江两岸,除非刮风下雨,每天晚上都有人在唱山歌。 【详细】@安国强
梅州教育在历来在全国应该说是非常知名、历来发达的。古代的科举时代,梅州培养了二百二十多名进士;嘉庆年间,参加科举考试的有近万人之多。所以这个教育发达程度是非常惊人的。 【详细】@王秋珺
为什么梅州被称为“世界客都”,是因为梅州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地方,是客家主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也就是说在梅州,90%以上的人口都是客家人,所以基本上梅州是一个纯客家的地方。 【详细】村里有朱氏后人留洋后兴建的继善楼、世德楼等建筑,陈氏建的仕德堂,则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反围龙结构大屋。
早闻星耀火把节盛名,玩友五人,前往兴宁市径南镇星耀村,参加火把节,观看火把节盛况,感受客家特色习俗。
潮汕地域虽不大,各地的风俗却不相同,比如中秋的月饼就各不相同。潮州的腐乳饼,澄海的绿豆糕等等。
梅州五华提线木偶戏是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方言。
大埔三河古村,怀旧感略带沧桑的小镇,封存了百年光阴,过去如老窖美酒般香味缓缓溢出......
杯花舞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其敲击瓷杯的独特技艺和表演特色,也显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