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年轻劳动力减少、农民难以有效掌握新技术,智慧农业难以推广落地,需要一批懂市场、懂技术、热爱农村的新农经纪人,深入农村一线带动农户拥抱科技。

  4月15日,广东省召开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方案》,会议强调,要立足产业融合,强化农技推广,争做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引领者。

  11天后,大气候学院在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创中心召开,为期两天的大气候学院吸引了全国60家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企业参与,现场学习智慧农业科技成果,探讨如何将农业科技与产业化相结合、围绕富民兴村产业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并参观广州国家科创中心示范基地、大气候智慧农场。

  大气候学院由广州大气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举办,旨在面向全社会有科技兴农志向的朋友普及智慧农业理念与知识,打造服务型新农经纪人群体,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变革。据悉,大气候学院已培育近400家新农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农民超过15万人。

  “农业农村究竟需要什么产品技术、来切实解决什么问题?智慧农业未来技术方向是什么?农业科技如何对接最新的市场需求?”,新农经纪人所困惑的正是本届大气候学院探讨的话题。

  市场需求: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优先要解决农产品上行

  “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农药、化肥最实惠?”我国农业市场目前在生产、管理、上行、服务层面都面临着需求,但要用大数据解决如何在种植端降低成本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因为农民本身就普遍缺乏资金,投入成本也并不高,他们更渴望把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最普通的西红柿地边价2元/斤左右,进入超市后7元/斤,有三倍的利润,大数据帮助农户解决上行的问题是目前最切实的,农民的动力也更足。

  海尔日日顺网络总监谭登宝在大气候学院现场的分享也佐证了以上观点。今天的海尔在做工业品下乡的同时也在做农产品上行。在海尔看来,帮助农户打造品牌、解决农产品卖的问题是更实际、更好切入做农服的点,与大气候一起探讨如何用大数据更好地解决这个难点正是谭登宝此行的初衷。

  在大气候看来,物联网设备采集田间数据,除了面向种植指导,更重要的就是面向农产品上行,通过可视化溯源帮助农户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打造品牌,通过溯源界面的电商链接实现F2C产销对接。2018年大气候上线物联网电商平台,更是为农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电商工具,数字农场与店铺详情页互通实时更新,农户不再需要繁琐的店铺搭建、运营维护。

  技术发展:农业AI的核心门槛在于数据

  201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入局AI农业,腾讯、阿里、百度……驱动AI产业发展有三要素:数据、算法、场景,今天巨头们有着国内领先的算法、与传统农业巨头进行合作探索场景,真正桎梏发展的是农业数据的缺失,中国农业生产领域,复杂多样的数据采集才刚开始,处在累积阶段,甚至今天很多农村地区还处于数据真空,而农业AI一定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

  大气候布局农业AI图像识别,便是基于三年每15分钟1张固定视角的图像数据累积。长势识别结合环境数据、作物生理数据、投入品数据打造种植模型,实现产量预测;虫害识别结合虫感知虫情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作虫情预警;用工识别帮助农场管理等等。

  产品落地:稳定性是基本条件

  农业物联网监测基站发展,初衷是代替人来做远程、更精准、更实时的监测监管,代替人在恶劣环境下对作物进行“看护”,如果没办法保证稳定性,相反还需要人来时时“照顾”,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今天农业物联网用户最头疼的问题,设备不稳定带来数据的丢失、不精准,更带来了农户时间成本、维修成本的提升。

  云上茶业作为安化黑茶的代表茶企,本次也来到大气候学院现场,云上茶业网络总监梁淼表示:云上茶园海拔900多米,打雷和冬季冰冻是常有的事,园区安装物联网设备就是为了在这种情况下也能远程监管,但大部分设备并不尽如人意。只有农眼一直坚挺,今天依然在稳定运行。

  本次大气候学院,新农人们表示收获颇丰,其中11家企业现场与大气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期待大气候学院继续培育更多新农经纪人,共同推进科技与产业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