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投诉平台|网站地图|手机版
江门

新浪广东>江门>正文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总有一款好物让你爱不释手

2016年03月26日 09:34 大洋网-广州日报  评论(人参与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日前离世,他深耕于“小人书”领域,留下了丰富文化遗产,其数十年如一日秉持的工匠精神,令人感动。传统工匠什么面貌、新时代工匠何种精神、外国工匠如何敬业等,本期抢头条为你娓娓道来。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因此成为全国各行业热议的焦点。

  对于“工匠”,人们可能并不陌生。生活中常见的木匠、铁匠,大家都十分熟悉。通常,工匠带给人的印象总是埋头于手头的工作,因此“工匠精神”亦带有潜心钻研、心无旁骛的特点。当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工匠精神”,就是呼吁各行各业重拾那份纯粹、专注、坚持:大到企业家专心做好自己的产品、科研工作者尽最大努力来发明创造,小到教师把全部身心都放在教学上、餐饮店老板对每一道菜的口味精益求精……各种职业都要把自己当做“匠人”来看待。专心致志,既给社会提供了更加精细的产品和服务,也能从中找到职业满足感实现自我价值。

  以制造业为例,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凭借着成本优势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中国制造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中国的工业产品总是脱不开“低价低质”“科技含量低”等印象。与发达国家通过创新占领高端市场不同,中国制造总是徘徊在附加值较低的工业链条中,讲求的是“适销对路”。虽然这也给一些民族工业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中国制造也急需转型升级。在海淘越来越热、国人出境爆买等背景下,中国制造急需向“高精尖”发展。

  培养工匠精神,就是呼唤中国企业像铁匠、木匠一样,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精益求精地提高产品质量,而不再重复以前那种“短平快”的生产模式。各行各业都把产品和服务推向极致,就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最好路径。纵观全世界,能屹立百年的老牌企业,都是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积累的“工匠”。比如消费电子领域的苹果公司,从Ipod到Iphone,从mac电脑到itunes服务,一方面正是通过不断创新引领世界产业潮流,另一方面也是专注于消费电子领域,才保持了自己的持续竞争力。哪怕可口可乐再赚钱,哪怕房地产再火热,我们也很难看到苹果去卖饮料、搞地产。

  实际上,中国的各行各业也不缺少一些“工匠精神”的典范。要进一步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比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让专注于创新的投入都能得到丰厚回报;比如鼓励科技研发,把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更多地分配给创新人才;比如重视职业教育,让技术人才也能成为社会尊重的中坚力量等等。唯有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工匠精神”的氛围,才能让未来中国更具竞争力。  (张涨)

  总有一款好物让你爱不释手

  我喜欢旅游,所以家里的书柜上摆着各式各样的从不同地方淘回来的小玩意儿,什么越南的水上木偶,荷兰的木屐,广西壮乡的绣球,竹编的福建土楼,有一只手工制作的皮具猫头鹰我最喜欢,是某一年在丽江买的。

  当时我看到第一眼就很喜欢。猫头鹰做得很精致,也很有质感,暗红色的色彩和花纹,主体由四块经过硬化处理的皮缝制而成,翅膀和脸则是用胶水粘上去的,尖嘴和爪子遒劲有力,看上去栩栩如生。之所以很喜欢,倒不完全是因为做得逼真,而是感觉设计、制作都非常用心。丽江是茶马古道重镇,历史上藏区丰富的畜产品皆由丽江转贩内地,制革业历史悠久。所以皮匠作坊和皮匠师傅都不少。这家皮具店明显是前店后厂的模式,旁边还摆着几只同款的猫头鹰,每一只的花纹和大小都略有不同。店员介绍说,因为手工制作,所以每一只都是独一无二的。见多了千篇一律、做工粗糙的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旅游纪念品,制作精良的纯手工制品确实很让人惊艳,感觉每一件背后都有让人想象无穷的故事。虽然,价格并不便宜,但却让我觉得物有所值。

  去年,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和造型设计师伊藤正子出了一本名为《好物100》的书,分享他们认为的可终身相伴的100件品质家居用品,这些物品做工精致、色泽优美,但价格不菲。当然,并非是说贵的才叫品质生活,贵只是保证做工精致的前提之一。其实,读完这本书,最值得欣赏的是两位作者对物品的态度,知道这件物品的由来,清楚它的好处,使用时心怀喜悦好好珍惜而不是漠视与无感。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款猫头鹰让我爱不释手的原因。匠人的精心打磨让它有了生气,有了温度,有了故事。让我每次看到它,就能有一个温暖而明亮的回忆。我们提倡工匠精神,不就是这样吗?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成就好物。读过一个瑞士制表界大师菲利普·杜佛的故事,他从15岁到60岁,一共做了165块表。他说:“我做的每一块手表,我都知道它们在哪里。所有买过我手表的人我都认识。每到圣诞节,他们会给我寄圣诞卡。我到日本的时候,人们会过来看我,和我一起待上10分钟,聊聊他们的表,这让我觉得很温暖。”物品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

  当然,传统的手工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菲利普·杜佛已是过去的传奇。但是,那些让人心心念念的物品,带给人温暖和回忆的手工艺品,无一不是用心制作、用心经营的,这也是对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吧。 (谭敏)

  告诉你

一个真实的工匠

  生在南方山村,长在农耕时代,从小到大,见过各种工匠,木匠、篾匠、铁匠、铜匠、补锅匠、染衣匠、泥水匠、剃头匠……手工时代,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每一件必需品,都有相应的匠人、师傅为我们打造,或提供“售后服务”:修修补补。他们不是什么“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甚至连名字也不为他人所知,但都有一双巧手,能将一竿竹子编成一个漂亮的篮子、一块黑铁打出一把锃亮的菜刀、一堆木头疙瘩化成一个大衣柜。在农村,能工巧匠就是偶像,农村孩子就是他们的“粉丝”。

  竹子是我们家乡的特产,手工制作的简单竹制品几乎人人都会,但要升到“篾匠”这个段位却不容易,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就是入门水平。小时候认识的一位大咖级篾匠,至今在我记忆中,不时忆起。这位彭篾匠神到什么程度,不妨用一件作品说话。俗话不是说“竹篮打水一场空”吗?彭篾匠偏偏不信这个邪,用竹篾编出一个滴水不漏的篮子(不用灰填或油漆处理),拎着半篮子水四处跑,能人所不能,让身在竹乡的村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竹子品种选择、篾片剖开及精修、篾片晾晒时间、篮子编织技巧等,无不影响篾制品质量,一个环节有瑕疵,“竹篮打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彭篾匠告诉我,万事起头难,剖篾片是学习篾制品编织技艺头等重要的基本功。他十五岁开始学艺时,师傅叫他足足磨了两年的刀,告诉他有好刀才能剖出好篾。入门之初,想把竹子剖成厚薄均匀、宽窄适中、正反如一的篾片极不容易,手指被锋利的篾片割伤、被竹刺扎伤是家常便饭。师傅并不因为这样而放过他,篾片质量稍不如意便叫他返工。磨刀、砍竹子、剖篾片,工作枯燥无味,他一干就是5年。5年之后,师傅才开始传授制作技巧。等到他出了师,足以利用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并成为远近闻名的篾匠,他才体会到什么叫“严师出高徒”。

  工匠很多,不是每一位都能成为佼佼者,每一位脱颖而出、高出其他工匠几个段位的大工匠,都必须具备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天资聪敏,有较高的天赋及悟性;坚韧不拔,有“一条道走到黑”的“傻劲”;一丝不苟,为了追求完美,不计成本地付出时间与劳作;永不满足,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成为完美主义者。一言以蔽之,就是工匠精神。当然,还要有一位或几位能师、严师。可惜的是,能同时拥有内在素质与外部条件的人并不多。(练洪洋)

  “大国工匠”

如何培养?

  电影《入殓师》讲述了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后“沦为”葬仪师,他喜欢上这个职业,并且倾情投入,凭借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把一具具遗体打扮得就像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广受好评——如果用当下时髦的词汇概括,男主人所诠释的就是“工匠精神”!

  说起这四个字,很多人都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匠人等。瑞士人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专心雕琢,对完美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使得瑞士手表誉满天下;德国8000万人口却打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其3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是没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制造”成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而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之最,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对照国外经验,我们可以学什么?

  首先是职业教育。从很大程度上说,制造业的竞争就是技工的竞争,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更充足、优质的从业者。根据报道,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学生占比超过了七成。比如,在瑞士有“全民办职教”之说,其普通高中不免费,职业教育却是免费教育。比如在德国,《职业教育法》《学校法》《就业促进法》等都对职业培训体系有明确规定……相比之下,我国职业教育仍有“显著”差距,总体上进步飞速,但也磕磕绊绊,很多学校办学不景气、规模小,专业设置重复,发展模式趋同,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接受,社会也不算待见。对照国外经验,尽快对职业教育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培训体系等势在必行。

  此外,还有社会风气。比如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生只做寿司。为了做到最好,他找最好的食材,自己处理。而他的学徒要先学拧手工毛巾,10年后才能开始煎蛋……在日本,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这样的匠人。他们乐在其中,为追求极致到近乎神经质的状态。

  企业方面也是如此。根据统计,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它们往往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公司小、慢,但是专注,甚至钻牛角尖。此外,在德国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

  在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背后,“价值观”是最强大的推手,也是最可贵的无形资产。(夏凡)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