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投诉平台|网站地图|手机版
广告
江门

新浪广东>江门>正文

江门力争2020年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 力推医养结合

2016年03月29日 09:04 南方日报   
在新会区北门社区星光老人之家,义工同老人谈心。 杨兴乐 摄在新会区北门社区星光老人之家,义工同老人谈心。 杨兴乐 摄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妻要照顾四个老人,难以顾及,甚至还有些‘失独’家庭,他们年老后无人照顾。而老年人普遍患有各种慢性病,大部分家庭缺乏医疗护理知识,养老质量堪忧。”如何打造“健康中国”,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人大代表关注的热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江门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台山市侨联兼职副主席伍锦棠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议》,他建议政府要顺应老龄社会的需求,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四位一体相互衔接的养老模式,“发展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的‘医养融合’服务模式非常必要”。

  实际上,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江门近几年都在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市政府也于去年12月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以适应“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变化和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

  ●南方日报记者 杨兴乐

  A。 探索

  打造“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机构

  为推进医养结合,方便老年人接受治疗,近年来江门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现已形成医疗机构内开设老年病科、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与辖区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托管养老机构、推行家庭医生等多种服务模式。据江门市卫生计生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34个医疗机构设置涉养老服务床位3480张,批准在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3所共403张床位;另一方面,配备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有32家。

  在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对面,原白沙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改建工程已经完成内部装修,蓬江区老年公寓项目将在今年内启用,成为江门市第一家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继而打造成省级区域性的示范养老机构。

  “蓬江区老年公寓设置有230个床位,服务对象及收费体现公益性,接收蓬江区籍(或居住地)老人、残疾人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50%以上,且接收政府供养的困难对象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20%以上。”据悉,该老年公寓项目通过招投标,引入社会力量,打造新型医护型养老院。同时,蓬江区把该老年公寓项目作为慈善公益定向认捐项目,已得到广东省豪爵基金会同意捐助300万元,冠名“江门市蓬江区豪爵老年公寓”。

  蓬江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构建起覆盖城乡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建成区、镇街及村级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有53个,有日间照料床位349张,专职工作人员113人,其中社工27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通过培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工机构服务运营。

  在新会,新会区中医院葵湖分院去年6月开始施工,原有楼房改造与新建大楼相结合,原建筑将改造为老年病防治中心,未来可提供护理型床位99张;新建建筑则包括9层楼高的康复楼、19层楼高的主体大楼和7层楼高的疗养会所。项目完工即变身新会区养老中心,建成后能提供1000张养老床位,成为江门市又一家大型的高端养老基地,实现“护老与医疗结合”,确保“小病痛不出房、一般病不出楼、患重病住医院”这样的“医养结合”模式。

  近年来,新会力推“医养结合”,该区的9间镇办敬老院,在镇政府的协调下,由镇卫生院为敬老院提供医疗服务;该区第三人民医院、睦洲卫生院、罗坑卫生院设置了老年护理区,共有养老床位200张,依托医院对老年痴呆、抑郁症等老年病的治疗优势,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此外,新会力推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大泽康怡颐养院已取得了医疗许可资格,星光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崖门敬老院直接由新希望医院管理和运营,新希望医院还正在筹建新会区新希望银湖养老公寓,准备依靠自身从事医疗行业的资源,计划在养老机构内设立医疗机构。

  在台山,升级改造养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去年,台山已建成1家老人颐养护理中心、1家敬老院开展托管试点工作、5家乡镇卫生院开设了“家庭病床”。

  去年,台山开展了端芬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的试点工作,敬老院开放床位32张,端芬镇政府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卫生院为院内老人提供吃、住、医疗、康复、保健、休闲等服务,推动农村敬老院从提供单一养老服务向提供社区医养康复服务转变。四九镇卫生院、广海镇中心卫生院、海宴镇卫生院、水步镇卫生院和92962部队医院5家卫生院,有57名全科医师挂点家庭病人或老人,成为“家庭医生”。

  目前,台山市政府部门正努力推广并鼓励养老机构在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经审查批准后内设医疗机构,实现“医养合一”。不符合内设医疗机构规划、标准的养老机构,可以根据“就近原则”,与附近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合作,按程序将老人转诊,并派出专业的生活护理员陪同。预计年内台山市20%养老机构配有医疗服务。

  B。 引导

  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领域

  据江门市民政局统计,目前江门市60岁以上的老人有67.3万,80岁以上老人将近10万,全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合近年来老龄化程度较高这一实际,江门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势在必行。

  五邑各地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政府政策层面的引导也及时出台,将致力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度普惠型”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去年12月11日,江门市市长邓伟根主持召开江门市政府十四届87次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等办法,研究通过了《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江门将力争到2020年,实现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服务量占全市总量的比例达到35%。

  《措施》按“政府鼓励、市场运作;总体规划、优先准入;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规范发展、加强监管”四个原则,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力争到2020年,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服务量占全市总量的比例达到35%。

  邓伟根特别强调,要降低门槛,打开人才流动通道,建立一批专业性、有规模的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形成合力,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方案》明确了江门市发展养老服务业坚持政府与市场结合这一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保障养老设施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推进医养融合模式,强化养老行业人才保障等五大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任务。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有明确的提法。例如,在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方面,支持和鼓励与养老服务业行业相关的国有企业带动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在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方面,提出制定社会资本运营公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办法,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经营等公办民营、公建民营模式,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鼓励国有资产以PPP模式合作兴建养老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用于养老服务;鼓励港、澳、台、华侨和外国资本在江门设立养老机构。

  根据江门“医养结合”现状,目前推进医养结合模式最大的困难是养老服务与医疗资源衔接问题。比如,目前蓬江区老年公寓、新会区康怡颐养院已经市卫生计生局批准成立了护理院医疗机构,但未能取得医保定点资质,从而使老人无法在养老机构看病康复,舍近求远到医院看病。

  根据《方案》,将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对内服务的医务室,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医疗机构,鼓励其他社会资本设置独立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鼓励医院为养老机构收养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远程医疗会诊等。这些举措,国内有城市已初步取得成效。

  链接

  伍锦棠“医养结合”5点建议

  1。国家应加快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开展专业医疗养老服务,顺应老年人养老医疗需求;

  2。鼓励社区成立养老服务公司,根据老人需求,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自理及需要介护的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3。除专业医养机构外,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应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的养老服务;

  4。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养老床位,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将符合医保条件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使得养老机构收养人员中的参保人员在定点的养老机构所设的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费用可以按照医疗保险规定来支付;

  5。建立养老医护人员资格准入制,探索医养结合新途径,建立一支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服务的职业化队伍。

  他山之石

  青岛建立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2006年,青岛市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护理机构开展老年医疗护理试点,2012年7月,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建立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初步取得了“患者减负担,医保少支付,机构得发展”的共赢效果,为解决老龄化社会条件下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问题探索了一条新路,将医养结合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青岛的经验做法对江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服务对象明确。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重点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并非所有老人或者患病老人均可纳入制度保障范围。针对参保老人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医疗护理服务,并细分为“专护”“老护”“家护”三类。通过制定分类标准加强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别给以不同的费用报销额度,并将全市“专护”床位控制在600张以内,医疗护理机构明确了其服务对象和接收条件,参保老人也能够合理、适度使用医疗护理资源。

  其次,资金筹集多元。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对分离,因此基金也单独筹资,独立建账,单独管理。试点期间筹资主要来源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公益性基金投入。另外,各级财政再对居民护理保险给予补助筹集一部分资金,并根据基金整体使用情况给予适当补助。资金的筹集综合考虑了个人、医保基金和财政的承受能力,从低水平起步,并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适时调整。通过多元化筹措,建立起来源相对稳定的护理保险基金,推动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第三,配套制度完善。《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对覆盖范围、基金筹集方式及标准、定点护理机构管理、保险报销标准及支付办法作出了总体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青岛市根据实际情况仍在不断地完善各项制度。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