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海上110:骇浪中托起生命之舟
人物档案
曾张容:一个自建海上民间救助队伍的渔民,十年来不收取一分报酬,救助遇险人员300多人;没有工资,没有报酬,有的只是无时不在的危险,反而倾其所有维持这支队伍运转!自掏腰包为队员发工资,为船只加油、维修……他先后获珠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珠海好人”等荣誉,他的团队被喻为海上最亮的“星”。
13075673××6,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渔民曾张容的手机号,不仅当地渔民烂熟于心,就连一些常年往来珠江口的其他船员也随机保存,被他们喻为“海上110”。
2007年,为了给当地渔民筑起一道生命安全屏障,曾张容自发组织了一支5人渔民海上救助队,常年活跃在珠海西部海域,无偿救助各类遇险人员和船只。如今这支队伍发展为83名队员、26艘救助艇的规模;截至今年3月,他们义务救助海上遇险人员300多人、拖回船舶近60艘、失事小飞机一架、打捞遇难者遗体50多具。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陈治家
一个渔民的海上救援队伍
“我们船坏了,有人受伤,快来救我们!”“保持你的手机畅通,我们20分钟内赶到。”接到求救电话,曾张容一边联系他的队员,一边往码头赶,跳上他的快艇向出事海域飞奔。
48岁的曾张容在渔村长大,深知海上的危险无处不在。2003年,他在打鱼过程中偶然救起一位因船只机械故障被困海上的渔民,由此让他萌发了建立一支海上救助队的想法。
2007年3月,曾张容成功说服其他4位渔民,组建了三灶渔民海上救助队。救助队成立之初,会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他主动当起了电话接线员兼总指挥,还主动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作为救生热线,并派发给当地渔民。
曾张容说,自己也是渔民,对海上遇险感同身受。有一次,几名游客租了一艘船在海上垂钓,船突然出了故障,几名壮小伙吓得直掉眼泪。接到求救电话后,正在吃饭的曾张容二话不说,丢下筷子带上弟兄赶到现场,当时几名游客的脸都吓白了,看到他们如同盼到了从天而降的救星。
“海上遇险可以报警,但政府的海事搜救力量不可能时刻在海边待命,从其他港口码头派搜救船来则要一个多小时,我们常年活跃在这里,对海况非常熟悉。一般我要求,接到求助电话务必20分钟内赶到现场。”曾张容说。
他们被喻为海上最亮的“星”
2011年11月,林绍广等3名渔民在飞沙滩一带海域捕鱼,下午突然变天,雾很大,风力增到六七级,他们赶紧收好网,准备返程。但到了离岸边10海里左右的圆洲岛时意外发生了,船的发动机突然爆炸,驾驶员当场被炸得血肉模糊。
面对同伴的遗体,林绍广心里一阵阵绞痛,求生的欲望油然而生,他流着泪打电话求救。不到15分钟,曾张容就带着队员赶到现场,林绍广和另一同伴得救了。事后他才知道,当时正赶上退潮,曾张容他们是用双手将2艘救助艇从滩涂推到海面上的。由于天黑雾大,能见度只有100米左右,救助人员只能靠常年积累的经验到达出事地点。
“救助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愿意以同样的力量给予别人第二次生命。”获救后不久,林绍广便申请加入了救助队。
在曾张容的感召下,这支救人于危难的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发展为83名队员、26艘搜救艇。在当地,广大渔民把曾张容和他的救助队当成“海上亲人”;他们也被比喻为海洋上最亮的“星”。
渔民义士筑海上安全屏障
为了救助常态化、规范化,2014年曾张容自筹资金,在救助队基础上成立金湾区海上救助协会,他出任会长。协会成立后,他们建立了24小时值班和规范的备勤、巡查、施救制度,每天安排3名队员和2艘快艇在海边值守,还参与安全宣传、灾害预警、隐患排查,海上救援等任务。
今年3月10日下午,受寒潮影响,珠海气温骤降到7~8℃,海面刮着六七级大风,下着小雨。珠海南水镇14名蚝民乘着高栏海域海水退潮的机会,驾驶一艘泡沫蚝排船出海到养蚝场作业,晚上海水涨潮后蚝船启航返程,当晚10时25分,在途经高栏南水草鞋洲附近水域时,海上风浪很大,蚝船因机械故障失去了动力。眼看着海浪不停地拍打着蚝船,随时有翻沉的危险。他们报警求救,珠海海事局接警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值班人员一边协调渔政、边防、珠海港口海事处及曾张容派出搜救力量搜寻,并通知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请其做好飞机救助的准备。
接到珠海海事局转来的求助电话,又是曾张容第一时间冒着大风大浪,深夜出海赶到出事海域,14名遇险人员得救了。被救的高能书说,小船一旦失去动力,一个巨浪随时都有可能将船掀翻,死亡就离我们那么近,直到曾张容带着他的队员赶到,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2013年3月27日,珠海一家航空公司飞机试飞时发动机突然熄火,一架SR-22通用飞机在珠海机场外约一公里处海面紧急迫降,坠入大海。接到求救电话后,曾张容率7名队员和2艘救助船,10分钟内到达飞机失事现场,将3名机组人员救起,并将失事飞机拖回海岸。西锐SR-22小型飞机,售价约500万元人民币,号称“空中宝马”。这次及时施救避免了较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死神常与他并肩行擦肩过
出海救人,也意味着将自己置身于险境。曾张容他们每一次出海救人都意味着要与死神打交道,台风“黑格比”、“巨爵”来袭,海上险情不断,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恶劣的天气条件出海救人,就是提着自己的脑袋冒险。
曾张容回忆说,2008年9月一个台风来临前的深夜,两名番禺籍渔民凌晨在三灶镇海澄村英表码头海域遇险,曾张容率队员与巨浪搏斗6小时,成功将遇险夫妻和船只转移到安全地带。但这次,曾张容自己险些葬身大海。当时他让遇险渔民用一根竹竿,绑上布淋上机油点燃,在离出事渔船还有几百米,他加足马力朝着火光冲去。“哐当”!突然一声巨响,他驾驶的快艇船头成70度角被掀起,几乎被巨浪掀翻,又重重地摔下。原来因风高浪急,晚上视野模糊,他们连人带船撞上海里的一条缆绳,一个队员当场跌入波涛汹涌的大海,等他们将队友救上船时才发现快艇的马达已被撞飞并落入大海,船尾全部裂开,他和几名队员命悬一线。
像这样与死神擦肩的经历,数不胜数。去年11月,一个小伙子出海钓鱼落水淹死,两天后尸体在一处礁石罅缝里被发现。就算家属出十万元酬劳,当地渔民也不愿冒险捞尸。现场海况十分复杂,小伙子的遗体卡在海礁罅缝,浪涌起,看不见;浪退下,又出现,人只有站上礁石上才能把他拉出来。接到求助电话,曾张容二话没说,带着队员赶到现场,趁着一阵巨浪,快艇朝着礁石冲了过去,随着浪回落,快艇不偏不倚地在礁石上搁浅。“这是在玩命,一不小心要么撞上礁石船毁人亡,要么被巨浪掀翻,但是看到家属绝望的表情,你忍心不去帮他们吗?”曾张容说。
一人的无私 全家人的奉献
曾张容的队伍救助别人从来分文不取。如今,救助队规模越来越大,除了买救生衣、医药箱等救生设备,最大的开销是购快艇和出船的油料,虽然各家的快艇是队员家里掏钱买的,但每年所需的燃油和维修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这些钱全靠曾张容去找。
自己救人不收取报酬,但不能让兄弟们提着脑袋白忙活,他说服妻子,把自家打鱼养蚝的全部收入都用在救助队上了。对于十多个常年参与值班的队员,曾张容给他们每月发3000元工资,另买社保,其他队员出海按次进行适当补贴。
队员林绍广说,三灶的村民是珠海最富裕的农民,每年都有分红,曾张容家里有四条渔船出海打鱼,还养蚝,如果不搞这支救助队,他早富了,但现在他是三灶“最穷”的村民,家里的房子至今还没建好,相反就连一些代耕农都建起了洋楼。
是什么力量让他义无反顾地拉起一支民间救助力量?曾张容回答是,我们深知海上作业的风险。每一个渔民遇到困难都应该互相帮助,我们救助别人,也曾被别人帮助过。
从2007年成立至今年3月,曾张容带领这支队伍义务救助遇险人员300多人,拖回船舶近60艘,小型飞机一架,打捞遇难者遗体50多具。仅今年一季度,他们就救起23人。
猜你喜欢
- 一场自发祭拜活动引争议 穿汉服拜革命先烈合适吗
- 评论() | 分享04月05号 09:02
- 江门举行产业项目推进推介会 总投资额近3000亿元
- 评论() | 分享04月05号 08:39
-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打造江门模式扶贫新路子
- 评论() | 分享04月01号 15:26
- 鹤山市一男子吸毒产生幻觉竟报案求保护
- 评论() | 分享04月01号 09:01
- 江门市今起可省内异地补换领身份证
- 评论() | 分享04月01号 08:58
- 蓬江区打造志愿服务爱心之城 为新蓬江建设做贡献
- 评论() | 分享04月01号 08:55
- 与台山玉结缘 凌文龙:台山玉的引路人
- 评论() | 分享04月01号 08:54
- 江门一爱做烘焙的男孩考上了世界名校
- 评论() | 分享04月01号 08:50
- 江门21条社区路将维修改造 市民可提出意见和建议
- 评论() | 分享04月01号 08:48
- 从今年秋季开始 实验操作考分拟入初中毕业总分
- 评论() | 分享04月01号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