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海口埠银信博物馆开馆 首日3000多市民入内参观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严建广
“这封信就是我爷爷当年写给我们家人的,通过这封信,他还寄了钱给我们。”看到银信柱上的一封银信,专程从美国赶回台山参加银信博物馆开馆活动的黄先生激动地说,“看到这些银信,都能让我们想起祖辈当年的艰辛。”
24日,台山市海口埠银信纪念广场正式启用,银信柱、银信墙、银信博物馆等同日开放,吸引了来自珠三角等地3000多名市民参观。
而这其中,台山市海口埠银信博物馆最为引人注目。银信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共有2层,一楼面积512平方米,二楼面积210平方米,馆内设置圆梦之旅、银信递送、家庭最大、情系桑梓、复兴之梦、文明之魂等六个展陈板块,共展出了千余张银信及反映近代华人在海外奋斗,支援祖国建设的图片,向世人讲述江门乡亲“海外奋斗故事”。
最早的侨批来自江门
银信博物馆内,圆梦之旅、银信递送、家庭最大、情系桑梓、复兴之梦、文明之魂六个板块部分,通过文字、图片以及一张张陈旧发黄的银信,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开始,江门乡亲越洋奋斗的故事。
这里记载了第一批台山出洋华工的辛酸史,记载了他们在美国、加拿大兴建太平洋铁路时,洒下的汗水,为当地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也记载了他们节衣缩食,把剩余的财物寄回家乡,支持家乡建设;记载了江门华侨在抗战期间,纷纷捐资支援抗战,踊跃参战,英勇献身的事迹;还记载了华侨在新中国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
记者从银信博物馆了解到,江门银信主要来源于北美、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地,目前发现的侨批(在潮州等地,银信被称为“侨批”)中,最早的侨批也在江门,是1880年的一封家信。
而在数额上,江门五邑地区的银信除了书信夹带方式外,还有支票方式,涉及的金额也要大很多,其中一些银信一次就达上千元。
内容丰富 提爱国爱乡
银信(侨批),是指广东、福建等地海外华人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金融邮政系统从海外寄回家乡的家书,是书信和汇款的结合体,地域不同,叫法也有所不同,在广东的潮汕、梅州地区和闽南话中,称之为“侨批”,而江门五邑地区则称之为“银信”,“侨批档案”申遗需要统称为“侨批”。
据统计,从1864年至1949年这85年间,江门五邑地区的侨汇总额超过7亿美元,成为侨乡亲人生活的主要依靠和来源。而这些资金也主要用于子女教育、支付欠款、赡养老人、建造房屋、公益事业等。目前发现的江门五邑地区最大的一笔侨汇是3000港元,用于村里建造学堂。
“但望佢专心学习,将来得以成功回国,最大用之事业也。因我国飞机人才缺乏,故日贼欺我太甚之故,如欲与日贼决一死战救国,除飞机不能成功也。”这是江门五邑华侨关崇初给远在家乡的兄长关崇瑶家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这封家书中,谈到尽管学费贵达上千元,但为了报效国家,学费多贵也在所不惜。
当然,银信说得更多的是家长里短,包括要求妻子儿女要照顾好老人小孩、提醒出国要注意的事项,甚至子女的婚姻大事,也说得明明白白。
记者看到,其中一名为“民奕”的丈夫就在信里告知妻子有关“女儿亲事”要注意6点事项:要年岁大她十年八年之间;要他有屋住有田地;要注意有钱财否;抑或出洋人;或在本国为商业;并提醒妻子要“探明白方可成亲也”等。
银号杂货铺成中转站
银信博物馆坐落于台山海口埠街道上,海口埠记载了100多年前台山各地华工从这里出洋的故事。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向记者介绍,台山海口埠是最早期台山地区华人出洋的一条主要通道。“台山端芬镇是台山市第一侨乡,端芬镇及台山其他镇的华人,当年就是通过海口埠,再到斗山河,经广海,坐船出香港、澳门,转乘大船到美国及加拿大。”他说。
据介绍,台山华侨先辈为了养家糊口、寻求财富而“漂洋过海”谋生,尽管他们在海外谋生非常艰难,19世纪60年代,一名修筑铁路的工人,每月可以挣到30到50美元;但是,除去正常的开销,剩下的都寄回了国内。
由于台山华侨不断寄钱回乡,至清末民国时期,台山银信机构一度达到数百家之多,而作为五邑先侨出海谋生重要口岸的海口埠,催生了发达的银信业。海口埠西隆街便集中了万丰银行、钜信银行、永茂银行等6家银号。西隆街因此有“银行街”之称。据了解,台山银信机构繁多,先后在台山经营过银信业务的机构多达数百家,既有公办的银行、邮政局,也有私营银行、民营信托公司、私营银号和各类商号。其中,银行、邮政等银信机构是主力军。
从小在海口埠居住的88岁陈姨向记者介绍,当年不少信件夹带着汇款通知单,在到达海口埠后,除通过银号外,还通过一些米店、杂货商铺等再转交到收件人手中。
专家说法:
张国雄:近代移民的集体记忆文献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张国雄教授认为,这些银信(书信和汇款)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档案的构成丰富多样,文献与实物结合,充分展示了记忆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其文献链以及实物等,全面记录了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完整、真实地组成了华侨家庭生活的历史画卷。同时,银信还是中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华侨推动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变的见证。
张国雄还认为,银信还保留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独特的书信形式与风格,是正在消失的人类记忆载体,并具有不可代替的世界意义,作为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文献,银信从民间的视角,翔实地记录了近代国际移民运动发展的历史,反映了国际移民的基本规律和行为特征,极其珍稀和宝贵,在同类国际移民文献中,不可比拟,具有唯一性。
梅伟强:五邑银信体现三方面价值
江门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认为,五邑银信反映了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其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早年华侨海外生活的实证,有助于研究中国华侨海外生活的实况;从经济角度看,银信是国家经济的一个部分,大量银信的汇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包含深刻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人物故事:
李柏达:奉献2000多份银信资料
李柏达是台山市收藏银信最多的收藏家,也是全国著名的银信收藏家。他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书信收藏习惯。他本人又有着浓厚的银信收藏爱好,收藏了大量的银信。
据了解,李柏达家里收藏的银信,最早可以追溯到1880年,那是他曾祖父的一本账本,里面记录了华侨给家里的汇款。李柏达曾祖父当年远渡重洋,赴古巴求生。从那时起,他家里就开始出现银信。直至今日,累积100多年,家里的银信、家书积存80多封,这些银信见证了一百多年来台山群众的日常生活,见证着台山华侨的创业史和血泪史。一封封银信,舒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是中国华侨史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李柏达在全国各地多次举办台山银信展览活动,积极宣传华侨文化,深受各界欢迎。台山市在筹建银信博物馆的时候,向李柏达征集银信资料,李柏达欣然答应,捐赠了新宁铁路银信、驼峰航线银信、飞虎队银信等2000多份银信资料,让市民了解到华侨银信历史。
“平时我都很留意国内外拍卖行拍卖的旧信件,一看到有合适的,就托人下单竞买,有时候会以较便宜的价格拿到,但如果有人跟你竞买,价格拍得很高,拿下的成本就非常高。我平时也集邮,这些信件上的邮票很有价值。总的来说,散落在外国的这些旧信件保存得比国内更好,而台山仍有部分没有被收藏的银信,还在被老鼠啃噬。台山银信承载着一代代侨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刻录了一个个爱国爱乡的动人故事,是侨乡文化的灵魂,是一部珍贵的侨乡文化遗产,应该好好保存。”李柏达说。
陈社兆:捐献送银信的专用箩筐
在江门市华侨博物馆,陈列着一对箩筐。这是新会区崖门镇居民陈社兆于2005年捐献的银信见证物,是目前唯一仅存的送银信的专用箩筐。记者辗转找到了箩筐主人、居住在新会崖门镇旺村的陈社兆,了解到该箩筐的来历和银信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时江门五邑华侨在澳大利亚开农场种植蔬菜,赚了钱通过当地商号寄钱回乡。”陈社兆、杨样红夫妇称,那时澳大利亚采取外汇统制的政策,钱币不许外流,先祖陈立攀所在的公司就巧妙地想出了以款办货的方法,“收到华侨的汇款后,一般在澳大利亚的港口墨尔本买货物,运至香港后卖掉,兑换成钱币后再带回内地。”当时陈立攀在香港创立了永亨总公司,公司在澳大利亚、我国香港和江门设立分公司,员工来回澳大利亚、我国香港、江门之间,公司主营银信业务。
陈社兆称,那时永亨公司在江门设置分公司,在收到这些来回澳大利亚的银信后,公司的“水客”就会按照汇款的地点,把银信送过去。他表示,他曾看过先祖所遗留下来的银信底单,发现一般一笔汇款额以几百银元居多,汇款所在地既有在台山、新会的,也有在恩平、开平甚至南海、中山等地的。据他了解,当时旺村就有一老人担任“水客”,如银信要派发至崖门镇,由于那时陆路不便,“水客”一般用扁担挑着这对箩筐,乘船走水路,上岸后再逐一送发至有需要的人。
猜你喜欢
- 智能消防系统来到江门新会红木市场 可实现火灾预警
- 评论() | 分享05月25号 11:32
- 江门崖门镇甜水萝卜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省级评审
- 评论() | 分享05月25号 11:32
- 江门礼乐推出领导干部村居社工义工结对帮扶模式
- 评论() | 分享05月25号 11:22
- 江门市举行省第二届百县足球赛预选赛
- 评论() | 分享05月25号 11:22
- 江门市江海交警大队走进辖区学校开展文明交通活动
- 评论() | 分享05月25号 11:22
- 江门市新会区今年首次摇珠分配保障房
- 评论() | 分享05月25号 11:22
- 江门市新会区工人工资遭拖欠 民警相助急追讨
- 评论() | 分享05月25号 11:22
- 江门市新会崖门第十一届南宋国母诞文化旅游节开幕
- 评论() | 分享05月25号 11:22
- 江门楼市惊现黄牛党 多人因假认筹号被骗5000元
- 评论() | 分享05月25号 11:22
- 江门地产智库成立 助力楼市持续稳健发展
- 评论() | 分享05月25号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