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特派武汉记者 张豪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广东派出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员达2400多人。其中,在提升救治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内分泌科医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王晓艺就是其中的一员。

  2月7日,作为曾经抗击“非典”的老兵,她毅然踏上赶赴武汉的逆行之路,如今她在前线已奋战一个多月,让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出院或转为轻症。“现在的患者多数趋于一个大内科,他们大部分的肺部问题已经从重症转轻了,往往其他的慢性病就凸显出来了,这时内分泌科医生就得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她说。

  “广东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你们给我第二次生命,广东医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很幸运遇到了你们,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病友们,这个病不可怕。”3月9日下午,王晓艺正在隔离病房查房时,63岁即将出院的患者周立华不断对她表达感激之情。

  1月30日,周立华开始出现发烧症状,随后他来到武昌区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新冠肺炎,但由于当时医院一床难求,看完病后他只能回去隔离。之后的几天里,他的症状并未缓解,反而更加严重。2月9日,根据国家“应收尽收”要求,周立华被收治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新开的东7病区,正好是王晓艺所在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接管的病区。

  “刚进来时,他已经持续多天高烧,严重缺氧,一来我们就马上给他上了呼吸机。”王晓艺说,经过氧疗、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周立华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目前他三次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正在等待CT结果,看肺部病灶吸收状况如何再决定出院。

  “我希望他的经历能够鼓励更多的患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医生,哪怕是上了呼吸机也是可以治好的。”王晓艺说。

王晓艺在查房王晓艺在查房

  “抗非”老兵如愿出征武汉

  “我觉得自己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有一些经验,来武汉应该可以做一些事吧。”王晓艺说,2月6日晚,接到医院征集出征武汉的信息时,她跟同是医生的丈夫商量了一下,决定报名。

  2003年,刚刚毕业的王晓艺在广州军医总医院发热门诊急诊室工作。“那时候条件比现在差很多,常常从下午5点半工作到次日凌晨3点,工作强度很大,即使这样我都熬了过来,这次也一样可以。”王晓艺说,此次能如愿支援武汉,也算是弥补心中的一份遗憾,“03年我本来报名去支援小汤山,但是家人不同意就没有去成。”

  2月7日,抵达武汉首日,稍作休整,王晓艺便和战友直奔医院,打响抗疫的第一枪。

  “我们接管的病区18个小时内便收满了50名重症新冠患者,每天都在跟‘死神’赛跑,经过努力奋战,终于到第六天时,所有的重症患者病情都趋于平稳。”王晓艺说,目前她所负责的25位患者,基本都已经从重症转为轻症。

王晓艺在查房王晓艺在查房

  “内分泌科在抗疫中发挥不小作用”

  新冠肺炎是一个全新的疾病且合并危重症较多,而内分泌相关工作多为慢性疾病的管理,这意味着王晓艺需要快速适应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工作节奏。 

  每天她都深入驻地医院与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对自己负责的病区患者基础病进行摸查,认真评估、分析每一位患者,为重型、危重型患者的营养支持、血糖管理和内环境稳定及时给出优化建议,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和方案。

  2月16日凌晨一次生死时速的救治,王晓艺尤其深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专业为核心的医疗组利用“老本行手艺”成功处理了一起急重症病情。凌晨接班时,护士紧急报告121床患者血糖测不出(大于33.3mmol/L)。王晓艺和同事们快速了解病情查看患者,立即给予了强化降血糖、补液等相应处理,使病人平安度过了寒冷雪夜。

  “现在的患者大多趋于一个大内科,他们的肺部问题基本从重症转轻了,往往其他的基础病就凸显出来了,这时内分泌科医生就得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王晓艺说,如糖尿病、冠心病,消化系统等疾病,如何处理好这些基础病很重要,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编辑: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