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今天上午(3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市第59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省科学技术奖专场)。

  来自西班牙的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米格尔·埃斯特班(Miguel A。 Esteban)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尿液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及体细胞重编程机制》获得不久前刚公布的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他曾在伦敦帝国学院医学部Patrick Maxwell教授肾脏实验室工作,2007年底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并成为特聘研究员。

  多年来,凭借其渊博的专业学识、敏锐的科学视野和不懈的勤奋努力,在干细胞、体细胞重编程、神经退行性疾病、非编码RNA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迄今已带领团队承担十余项科研项目,在Cell Stem Cell、Nature Methods、Nature Genetics、Nature Materials等杂志已发表SCI论文近90篇,其中通讯及共同通讯作者论文33篇,第一作者论文7篇,总引用次数超过5000次,其中2篇属于全球引用率Top1%的高引用论文。作为第一完成人申请国际PCT专利一项,国内专利9项,授权8项。

  除此之外,Miguel还获得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广东省7人)、2018年度中国干细胞协会(CSSCR)“中国干细胞研究创新奖”(全国3人)、2018年度“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18年度黄埔区“创新人才奖”、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2011年度“羊城友谊奖”(广东省10人)等多项荣誉。

  因缘际会,看上中国科研潜力

  2006年,Miguel在英国从事科研工作期间不经意被派到中国参加中英青年科学家论坛,那次中国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7年底,Miguel来到广州,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成为该院首位全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Miguel说,“我很幸运,因为中国给了我很好的平台。中国对科研事业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大实验室、大团队的运营。学者们自由发挥、相互协助,可操作的空间很大。事实上,在欧洲,即使顶尖学者也仅有七、八人的团队,而中国却不同。”Miguel目前的实验室已有30多人,“很多20多岁的青年人已经很有创意,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 Miguel认为。

  十二年如一日,扎根中国做科研

  目前,人体的许多细胞组织都能够被成功诱导成为多能干细胞,比如皮肤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神经干细胞、血液细胞等,但是哪种组织细胞来源最好,目前尚无定论。

  对此,Miguel认为,对于健康人来讲,提取皮肤细胞或者血液细胞来诱导获得多能干细胞是可行的,但如果是皮肤病或者血友病、艾滋病等血液病的患者,他们的细胞不健康或者根本不能通过手术来获取,传统方法就无法建立诱导多能干细胞。

  为寻找更安全、方便的成体细胞来源,并且避免给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或不适,Miguel及其团队首先挑选了13名年龄为20-30岁的不同肤色的健康人,从尿液中寻找突破口。科研人员从这些人的尿液中分离出来源于肾小管的细胞,利用肾上皮细胞培养基培养,之后利用逆转录病毒感染的方法将四种外源因子导入到这13名供者的尿细胞中,经过16-25天,得到胚胎干细胞样的克隆,再将这些克隆挑出来继续培养,最终获得稳定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Miguel强调,由于肾小管具备不断增殖的能力,它除了转换成诱导多能干细胞外,还能转换成为其他的细胞类型,并用于组织重建,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从尿液构建人体器官是完全有可能的。

  适应文化,爱上广州

  几十年来,我国引进了不少外裔科学家,可是能够真正全年在中国工作的其实很少,但Miguel在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一呆就是12年,他的同事透露,Miguel每年仅回一次西班牙老家,而且一般是赶在赴欧洲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的间隙,每隔几年他还会把家人接到中国小聚,去西安看兵马俑、去敦煌看莫高窟,可以说做到了真正扎根中国。

  Miguel说:“我特别喜欢中国的食物,尤其是湖南菜,因为西班牙人喜欢重口味。我期盼着团队下次再取得重大成果时,做一顿地道的西班牙海鲜饭给大家尝尝!”

  十二年来,Miguel已经从刚来中国时的帅小伙变成一位有肚腩的胖大叔,显然他已经爱上了中国,爱上中国的科研环境,爱上中国的美食,爱上了中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他还在中国找到了心爱的女朋友。

  编辑: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