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步走”的安排融合创新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向国际一流湾区不断迈进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戚耀琪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十三五期间,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开创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大湾区建设“三步走”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2017年7月1日于香港签署。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础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7月,广东省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按照“三步走”的安排,第一步,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步,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第三步,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就在今年国庆前的9月29日,珠海市通过《珠海经济特区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新区执业规定》,明确自今年12月1日起,港澳有证导游在横琴可以免试执业。这是继去年认可港澳建筑及工程咨询专业人士在横琴的执业资格后,珠海再次立法认可港澳专业资质。

  同样在今年9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于16日发布《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行动方案》的通知,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规划纲要发布一年多来,在大湾区这片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10万亿元的热土上,香港、澳门和内地加速融合,大湾区三地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广东省在整体战略上,持续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时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牵引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在各自跑道上赛龙夺锦,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广东还要继续与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作为基础设施的交通方面,2020年8月,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大湾区要构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在科技创新上,以广州为代表,全力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与港澳科技创新要素的沟通对接,不断深化穗港澳科技合作。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019年12月正式授牌,有6家落户广州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与港澳共建重大创新平台达30多个。大力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省港澳办首批认定的10家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广州市占4家,与深圳并列第一;首批认定的3家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广州市占1家。

  数据说

  2019年大湾区的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2.23亿人次,货邮吞吐量815万吨;客货运输规模继续位居全球湾区机场群之首。

  至2019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建成高速公路里程约4776公里,路网密度约8.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东京(6.9)、伦敦(2.6)以及长三角(4.3)、京津冀(4)等国内外城市群。大湾区在建高速公路里程约1400公里,建成后区域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5700公里,线网密度将达到10.2公里/百平方公里,辐射至泛珠三角地区主骨架基本形成。

  铁路网方面,至2019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达2100公里,高铁里程1232公里,铁路网密度达3.72公里/百平方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151公里(含港澳,其中珠三角87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