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报志愿选专业成为考生乃至社会关注热点。近期出炉的《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或可为选专业提供一些参考。报告显示,2015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最低的是历史学和法学。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从收入上看,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收入最高。

  这份报告由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这是其自2009年首次发布以来,第八次发布年度报告。

  哪些专业最吃香?哪些专业被“亮红牌”?

  报告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4.0%);最低的是历史学(86.4%),其次是法学(86.9%)。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95.5%),最低的是物理学类(86.8%)。

  报告统计出一份红牌、黄牌和绿牌专业:红牌专业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而绿牌则是优势专业。

  2016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红牌专业包括: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

  报告分析,出现红、黄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而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企业招不到人才的原因之一。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表示,像生物学被红牌预警,意味着该专业的毕业生需要继续对知识技能进行提升。

  报告分析了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趋势,本科毕业生在“教育业”和“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行业类就业的比例逐届增加,在“建筑业”、“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和“机械五金制造业”行业类就业的比例逐届降低。报告认为,这说明知识与服务密集型的现代产业(信息技术、教育和医疗等)发展强劲,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临挑战。

   计算机类领跑毕业生月收入,医学毕业生收入后劲足

  报告显示,在2015届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里,“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类职业薪酬最高,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达5039元,“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类职业以平均月收入5017元紧跟其后。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让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成为高薪“贵族”。

  除此之外,“经营管理”(4738元)、“房地产经营”(4673元)、“金融”(4663元)也是本科毕业生从事的薪资较高的职业类。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726元)比2014届增长了239元,比2013届增长了476元。报告特别提到,即使扣除CPI增长的影响后,近三届大学生实际工资仍保持着稳定上升的趋势。

  报告分析了2012届毕业生三年后的收入水平。其中2012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696元(本科为6371元,高职高专为5020元),与其毕业时相比涨幅比例为87%。其中,本科涨幅比例为89%,高职高专涨幅比例为84%,超过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5.7%)。报告分析,大学教育的中期回报是明显的,读大学比不读大学在收入的中期提升中有较大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最低的是医药卫生大类(本科生3462元,高职高专2975元)。但报告指出,医学类专业起薪低是受其行业特点影响,工作三年后月收入会有较明显增长。本科医学专业2012届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上升至各学科门类的第四位。

  毕业生创业比例持续上升,资金主要靠父母亲友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7.4%)较前两年有所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3.0%)逐年提升。

  麦克思的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

  报告提到,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为78%,高职高专为75%),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均为3%)、政府资助(本科为4%,高职高专为3%)的比例均较小。

  2015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缺少资金(28%),其后是市场推广困难(26%)、缺乏企业管理经验(24%)。高职高专的因素与本科生类似。

  郭娇介绍,有一种说法是“创业前三年是死亡之谷”,为此,报告特别关注了创业三年的存活率,也即就是大学生毕业毕业三年后还在继续创业的比例。报告显示,2010届毕业时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还在创业的比例为42.2%,2012届的创业三年存活率增至47.8%,大学毕业生创业质量在提高。

  不过,麦可思首席专家王伯庆也表达了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谨慎,“现在我们强调创业教育似乎强调得过头了,实际让大学生直接去创业,失败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我们的创业教育应该只是培养学生的创业习惯和创业精神、能力,让创业变成一种习惯,而不是真的让他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