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样的增效剂适合怎样的病人呢?可以通过检测ERAD通路中一个叫做VCP的蛋白质来预测。具体来说,病人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上的VCP蛋白量高,则提示该病人适合溶瘤病毒M1和ERAD抑制剂联合方案,如若VCP蛋白低,则代表该病人不适合接受联合方案。因此,ERAD抑制剂这种增效的方式,被课题组称之为“精准增效”。

  “我们可以形象地比喻溶瘤病毒M1为自动锁定肿瘤细胞的制导导弹,而ERAD抑制剂的加入如同在导弹上绑定了自带筛选功能的烈性炸药包,强强联手,效果不言自明。令人兴奋的是,在肝癌病人中,肿瘤组织高表达VCP是很常见的。”团队成员张海鹏博士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ERAD抑制剂这种增效的方式,除了对M1溶瘤病毒,可能还会对其他类型的溶瘤病毒有作用,其发现有望极大推动溶瘤病毒疗法的进步。

  食蟹猴身上试验 证明M1的安全性

  另一项非常重大的突破,是课题组已经在最接近人类的非人灵长类食蟹猴身上进行了安全性实验,并证实了M1溶瘤病毒的安全性。他们在食蟹猴上进行了18次溶瘤病毒M1的静脉注射,密切记录接受病毒注射的食蟹猴的日常行为表现、生化指标和重要器官的影像结果。

  在猴子身上做实验,是人体临床前实验的重要一步。数据表明,食蟹猴在接受M1病毒的反复注射后,在观察的半年时间内没有出现任何不良临床反应,核磁共振检查也未发现任何器官出现损害。这个结果强烈提示,M1病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将来M1病毒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保障。

  此成果2016年已经在基因治疗领域的权威期刊《人类基因治疗》上发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对猴子实施的是静脉注射。在不久前,美国刚刚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的一种溶瘤病毒,需要在瘤内给药,这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肿瘤非常小,或者肿瘤的部位很深,都会给瘤内注射造成很大的困难。从生理上讲,如果一个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则该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M1会引发肿瘤间厮杀

  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还有一个有趣并且意义重大的发现,那就是M1病毒可以诱发肿瘤细胞杀灭周围其他肿瘤细胞。团队成员蔡静博士将M1病毒加入肿瘤细胞的培养皿里,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培养上清拿到紫外线下去照射,从而把所有的M1病毒都杀死了。然后再把经紫外照射的上清放入新的肿瘤细胞培养皿里,发现新的肿瘤细胞也被杀死了。显然,杀死新的肿瘤细胞的并不是病毒,而是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分泌出的某种物质。林园博士通过对M1病毒进行荧光标记后,发现在被杀死的肿瘤细胞中,只有30%是被M1病毒感染的,70%死去的肿瘤细胞并没有被感染。也就是说,剩下70%死去的肿瘤细胞不是被病毒杀死的,而是被M1感染的癌细胞释放出的细胞毒性因子杀死的。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学术界称之为“旁观者效应”,意为处于感染细胞周围的旁观细胞遭受杀灭。现有的肿瘤细胞杀伤手段包括药物的直接杀伤和免疫细胞介导的杀伤,而这种肿瘤细胞间的“自相残杀”,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杀灭肿瘤的全新的方式。这对于有抗药性、或者免疫系统已遭破坏的病人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个创新性的成果于2017年6月27日发表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