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时间网讯 (通讯员 邹晓威 蒋鑫)七夕时节,客家酒香。8月28日一大早,当别人还在七夕节这天给意中人送花送礼,祈求收获一份甜蜜爱情的时候,樟木头敬老院厨房工作人员早早在老院长蔡运娇的指挥下开始忙碌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准备着一份客家人独特的甜蜜。
“多翻面,才能保证米团彻底摊开,刚蒸好的米饭要慢慢晾凉透了,才好用来酿酒。”蔡运娇说。当热腾腾的糯米从木桶中取出,敬老院厨房工作人员迅速行动起来,把糯米捞出摊放在竹匾上,打响了客家米酒制作的“第一枪”。
据了解,为了做出最为香醇的客家米酒,敬老院厨房工作人员在七夕之前挑选龙眼肉、黄精、首乌等物品自行晾干备用,还在七夕当天6点多早早起床,赶到观音山仙泉水库取回纯净的山泉水用来泡米、煮米。据蔡运娇介绍,要想酿好客家米酒,一定要选用七月七这一天的水。这一天的七夕水水质好,就算放上一年半载也不会长虫发臭,用来酿酒特别好出酒,酿出来的酒也格外香甜。
“首先把米洗干净,用水浸泡两个小时后,再放入木桶中用荔枝柴烧火煮两个小时取出晾凉,这些是对糯米的初步处理。”蔡运娇说,要蒸饭晾凉到一定程度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如果饭太热,酿出来的酒容易发酸;如果太凉,就可能导致蒸发不出酒。
“一斤米饭要配一块酒饼和适量的红米,通常12斤的糯米饭加上25斤的黄酒和各种中药就是一缸酒的原料。”蔡运娇一边说,一边把蒸好晾凉的米饭和酒饼、红米充分拌匀。
蔡运娇介绍说,制作客家米酒加入了黄酒,以及龙眼肉、黄精、首乌等中药,不仅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对肠胃也有好处,还可以强身健体、养血滋阴,特别适合月子里的产妇饮用。
据蔡运娇回忆,她小时候家里每年七夕都要酿米酒,她经常帮忙上山砍柴、烧火煮米,久而久之就从爷爷手里学到了酿客家米酒的手艺。时至今日,蔡运娇依然按照旧时风俗和手艺制作米酒。她说,煮米的时候一定要用荔枝柴烧火,这样煮出来的米饭酿酒才会带有特殊的香气,特别好喝。
“跟其他人庆祝七夕节不同,我们樟木头客家人在这一天会选取上好的七夕水酿米酒,这是从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习俗。”每年七夕,蔡运娇都会和敬老院厨房员工一起制作米酒。她说,从她爷爷一辈学来的酿酒手艺,现在已经传授给了她的女儿,希望这一客家传统手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糯米、黄酒、龙眼肉、黄精、首乌依次入缸,密封储存三个月后,一缸香甜可口的客家米酒就酿好了。”蔡运娇笑言,这种用七夕水酿的米酒,就算放上十年八年也不会坏,而且还会更加香醇。
相关链接:
樟木头:七夕节家家争抢争饮“七夕水”
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听说七月七日的水也因为他们的相见变得神奇,因而在这一天,樟木头客家人都会去取“七夕水”,究竟这天的水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七夕水”又称“七月七仙水”。樟木头客家民间流传着几种关于“七夕水”的传说,其中传的最多的一种说法是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他们喜极而泣,流下的眼泪在水中形成了奇特的功效,能清热解毒、化灾消祸。所以,每一年的这一天村民们天没亮就要到井里争抢第一桶水,以示越早得到的水就越灵验,喝了这个水全家当年平安、健康。
“七夕水”习俗主要盛行在樟木头镇樟洋社区。听樟木头上了年纪的老者讲,“七夕”当天去取一些山泉水或井水里的“七夕水”,“且必须在太阳出来前取才有奇效”,此水不会变质的,不会生虫的,喝下去能解热气。“七夕水”取后封存一个月,等足月才可以拿来煮药喝或者直接饮用。
老百姓取“七夕水”是流传在樟木头客家民间一种传统习俗,既算是纪念牛郎织女永恒不变爱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不失为一道靓丽的民俗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