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残疾女儿40余年

  在大坦沙坦尾南四巷22号 ,一栋低矮的小房子是年过八旬的黎鸡和小女儿陈永金的栖身之所。长居于坦尾村之前,黎鸡一家一直居住在船上。黎鸡一辈子生育了9个儿女,养大了8个,陈永金是最小的一个,也是黎鸡唯一一个在医院出生的孩子。

  “哪能那么娇气哩,一家人几张嘴吃饭,全靠两个劳动力。”在穗航公司的运沙船上工作了几十年,黎鸡练出了一身好力气,粗壮的手指、深深的皱纹,是岁月留下的印记。生活的磨练让黎鸡变得坚强,以至于当小女儿生下来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聋哑时,黎鸡比常人多了一份镇定。

  小女儿陈永金出生时,黎鸡已年届四十。40多年来,小女儿的吃喝拉撒几乎都是黎鸡一手打理。除了先天性聋哑外,陈永金还有智力障碍,双腿发育不健全,如今更是长年卧床。

  把女儿背在身上去工作

  以前每到干活时,黎鸡就用一根布条缝制成的背带,将女儿背在身上,到了休息时才把女儿放下来。“如果不是这样,这个女儿养不大,船上长大的孩子,稍不留神就掉进水里淹死了。”黎鸡说。珠江水里有她痛苦的回忆,她那个还没来得及长大的儿子,就是掉进河里夭折的。最初,她坚信女儿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可是经过多年的治疗,女儿的病情仍不见好转。但黎鸡没有放弃,她一边求医问药,一边悉心照顾着女儿。

  有一次,黎鸡带女儿去问诊了一位老中医,医生开了药方给女儿调理身体,结果女儿对药方过敏,身上出红疹,起了一个个透明的水泡。黎鸡既自责又担心,马上带女儿进行抗敏治疗。白天,她看着女儿不让她把皮肤抓破,细心地为女儿挠痒和上药;晚上,她还要看着睡着的女儿,不让她下意识地去挠。不眠不休地照顾了几天,人也瘦了一圈。

  如今女儿长大了,她也老了,背不动了。为女儿看病,她只能靠一通电话,把坦尾村的乡村医生叫上门来看诊。为了照顾女儿,她几乎寸步不能离。早年女儿还能下地走路的时候,有几次独自跑了出去。黎鸡像发疯一样到处找,她担心智障的女儿被人欺负,更担心女儿在四处环水的大坦沙岛发生意外。

  护女心切寸步不能离

  虽然现在女儿不会到处跑了,但黎鸡的担忧并未减少。白天,她把女儿扶到客厅的木板床上,好让她不离开自己的视线。“我一离开,她就会大叫,吵得邻居也不得安宁。”所以,黎鸡一年到头,走出家门的次数屈指可数。

  黎鸡家门口的小巷子里拴着一黄一黑两条大狗,一有陌生人靠近便会大声吠叫。用黎鸡的话来说,这两条狗是专盯坏人的。因为坦尾村里的狭窄小巷人多而杂,曾有人趁她不注意,对趴在窗口的智障女儿上下其手。为了保护女儿,黎鸡走出家门的次数更少了。家里日常吃的米和肉,都是平时儿女探视时送过来的,有时想买点新鲜的肉类,她便会托邻居帮忙。

  为了答谢热心的邻居,黎鸡会送他们几根“绑仔绳”。这些用红布条缝的“绑仔绳”可以一头套着小孩的肩和胸,另一头系一条长绳子,让小孩既可以四处活动,又不会掉进水里。“这是以前我们水上人必不可少的,现在不住水上了,也还有河涌、水井,用这个套住,既不会勒着孩子,也可以保他平安。”黎鸡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说,“长期窝在家里太闷了,就动手做做这个,谁需要就送他几条。”在她身后,这样的“绑仔绳”已经堆了两大袋,她嫌平针的针脚太过平淡,还专门绣出了花边。

  照顾女儿成了毕生坚持

  照顾女儿40多年,其中的酸楚只有黎鸡自己知道。由于长年卧床,女儿容易生褥疮、便秘、生痔疮,照顾起来很吃力。如今,母女俩全靠黎鸡每个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儿女分散居住在各处,并且有各自的家庭要照顾,丈夫去世后,里里外外几乎全靠她一人独立支持。社区曾劝她把女儿送到安老院去,被她婉言谢绝了。“只要我还在,就不会把她送走。”说起把女儿送安老院的事情,80多岁的老妈妈显得有点固执。

  端午前后,经不起晴热和雨水频繁交替的黎鸡得了重感冒,眼泪鼻涕不住地往下流。而女儿也受湿热的天气影响,浑身瘙痒不止。黎鸡打电话叫来乡医,分别给母女俩开了几服药。给女儿的药还得泡澡,黎鸡自己灌下一碗中药,再烧水熬好中草药,放凉了给女儿泡澡。给小女儿洗澡这等事,就是两个大女儿回来了,也要靠黎鸡帮忙。陈永金100多斤重的身体,两个姐姐扶不起来,黎鸡“伺候”了女儿几十年,该怎么用力,只有她最清楚

  80多岁高龄的老人多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个家庭,用自己那颗最善良的心怀温暖着家人,谁能算得清她付出了多少心血、流过多少汗水,正是她无怨无悔的奉献,使家庭充满了温馨、幸福。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爱护儿女、无私奉献、积极乐观、勇担责任的优秀传统美德。她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为自己的儿女撑起一片天,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她却在平凡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她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