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12月6日,中山大学2018年公众福利态度调查报告发布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会上发布了广东省、湖北省和陕西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报告。调查发现,在广东,影响幸福感排名前三的因素分别是医疗、教育、就业。
调查由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和中山大学广州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开展,这也是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岳经纶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设计研究”的部分成果。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教授表示,岳经纶教授团队持续进行调查,以一项重大项目为依托发布报告,发布三省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报告,融合了一种国家和时代的视野、一种科学的态度。他也希望明年项目能推出地理范围更广、问题维度更多、精准更高的数据,这也是大家对该项目的期许和鼓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新矛盾中精准把握新期待,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人民生活中也浮现出崭新的需求和多样的态度。
中山大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调查”团队在2018年开展了第三波调查,在广东、湖北和陕西三个省份44个地级市,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浮现的跨国跨境居民融和度、精准脱贫公众感知度、二胎时代与老龄化社会中的社会照顾等热点议题开展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有四个发现,第一,破除“伊斯特林悖论”,探寻政策新着力点;第二,粤港澳融合意愿强,开放共建“一带一路”;第三,精准识别致贫源头,瞄准精度东强西弱;第四,工作家庭关系失衡,社会照顾赤字凸显。
调查发现,当前影响老百姓幸福感的核心问题分别是医疗、教育和就业,住房问题的影响力开始式微,而就业因素的影响力从东到西逐渐放大,医疗因素则从东部到西部逐步弱化。
粤港澳融合意愿强,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内地三个省份的受访者对粤港澳居民融合持有较高支持度,融合意愿从就业到生活救助再到社会保险递减,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较强的民意基础,大湾区内部的制度融合也需要更好地体现可衔接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才能获得公众的更多支持。
受访者在工作-家庭间普遍存在冲突,有子女的女性面临新社会风险情景下兼顾工作和家庭职责的两难困境,催生我国的“超级妈妈”;在社会照顾需要上,“家庭化”照顾服务的偏好对新社会风险回应不足,女性和未育者对于照顾长者和生育二孩的社会照顾政策呼声强烈,但总体上受访者对放开二孩后的社会照顾需要态度更为强烈;具体需要的政策支持层面,陪同老年人看病和满足精神需要两方面最为迫切,国家须从关注义务教育的平衡充分发展转向重视改善和提升现有的生育、产假、陪护和学前教育等政策领域。
调查结果显示,对老百姓幸福感产生影响力最大的三大民生问题分别是医疗、教育和就业。在广东,影响幸福感最大的因素分别是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和公共安全;在湖北则依次为医疗、就业、教育、住房和养老;在陕西则依次是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
综合上述调查发现和分析结果,岳经纶团队还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第一,优化国家社会政策功能,推动地方平衡发展;第二,树立跨境政策思维,推进公共福利可携带性;第三,切实承担兜底责任,多种手段结合实现精准脱贫;第四,正视社会照顾危机,促进工作生活平衡。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通讯员张艺嘉)
[ 编辑: 罗伦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