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王坤朔)前段时间上映的《奇迹男孩》被称为超暖催泪电影,主人公奥吉天生面部畸形残缺,凭借善良坚强和家人的帮助支持,让生活充满了正能量的“奇迹”。人们在感动之余,也注意到了让奥吉面部畸形的一种罕见病——特雷彻·柯林斯综合征(Treacher-Collins),发病率约为1/50000。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在第10个国际罕见病日期间,新华网采访了多位罕见病领域专家,在走进几种罕见病的同时,了解有哪些最新研究策略正在给罕见病患者带来新的救治希望。

(图片来源:国际罕见病日官网)(图片来源:国际罕见病日官网)

  罕见病受累人群不容小觑 缺医少药局面亟待突破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虽有“罕见”之名,但由于病种繁多,罕见病患者群体并不小:全球范围内有约7000种罕见病,受累人数估算逾3亿,中国罕见病患者推算有数千万之多。

  “在目前所知的7000多种罕见病中,有约80%与遗传基因有关。由于罕见病发病率低,导致社会认知不高,对其研究、诊断、治疗都相对少,全世界的罕见病人都面临缺医少药的局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表示,有约一半的罕见病患者在儿童时期发病,同时,罕见病与遗传高度相关,我们身边不乏隐藏着罕见病基因携带者,特别在全面推行二孩政策的当下,罕见病的发病情况更为严峻。

  由于对罕见病知之有限,也造成了确诊困难,耽误病情。“由于大众不知道罕见病,甚至很多医务人员也不了解,很难做出诊断。”张抒扬表示,罕见病常常表现为一系列症状,涉及到多个领域,除个别表现比较明显的病种外,诊断非常复杂,需要多学科联合。

  即便确诊了,大部分罕见病患者也面临着无药可医的困境。张抒扬表示,在目前发现的7000种罕见病中,只有不到5%的罕见病有药可医,在中国能够用到的药就更少,由于研发成本高,药价高昂,且仅有少数几种在医保报销目录中,很多患者家庭难以承受。“科学研究是应对罕见病的基础,但罕见病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患者家庭和社会问题,需要医疗机构、政府、企业、患者、新闻媒体等多方面的协作力量。”张抒扬说。

  建立罕见病登记平台 中国版罕见病目录将发布

  罕见病患者分散,受跟踪随访不足、数据缺失等因素影响,罕见病研究存在很大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2016年底,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联合全国20余家大型医院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罕见病临床队列研究”项目,建立了我国首个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要求拟录入不少于50种病种,50000例罕见病注册登记,这也是国家“十三五”精准医学研发的重大专项。同时建立罕见病多组学整合的临床数据库及多中心临床生物样本库。

  “这将有效整合大量临床诊疗信息,有助于探索诊断和治疗罕见病的精准手段,集中重点突破某一种疾病。”张抒扬说,这一研究平台还将对临床及科研人员展开培训,推广罕见病知识普及,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截至目前,注册登记平台共收集约8000份临床资料和样本,开展了67种罕见病注册登记,有望在今年年内公布第一批中国版罕见病目录。据了解,在目前收集到的样本病例中,神经系统疾病和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占比较为靠前的两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