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银环蛇长约1米,被发现时正蜷缩在路边的竹叶下。广州日报记者苏俊杰 摄这条银环蛇长约1米,被发现时正蜷缩在路边的竹叶下。广州日报记者苏俊杰 摄
这条小银环蛇一度想攻击人。广州日报记者苏俊杰 摄这条小银环蛇一度想攻击人。广州日报记者苏俊杰 摄
公园环境好,各种小动物出没。广州日报记者苏俊杰 摄公园环境好,各种小动物出没。广州日报记者苏俊杰 摄

  文/广州日报记者秦松

  “这里,这里!”穿着灰衣的何先生在竹林旁叫唤一声,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蛇类专家张 亮从另一头迅速赶来,顺利将一条一米多的银环蛇收入囊中,一旁的记者在惊诧中见证了这一幕。5月5日21时许,这一幕在天河公园上演,几天前,有市民在这 里发现了银环蛇并成功捕捉,为了保证市民安全,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广州市野保办”)联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华濒 所”)的专家上演了一场深夜捉蛇记。

  半小时内抓一条银环蛇

  几天前,有捕蛇人称在天河公园抓到了“中国最毒蛇”的银环蛇。为了证明所言非虚,他还用铁钳将装着蛇的袋子夹出来,放在地上。这条小蛇黑白相间。对此,天河公园回应称,今年暂时没有收到游客被蛇咬的投诉。

  公园内为何会出现银环蛇呢?工作人员解释说,天河公园部分区域维持着原生态,有大量的水鸟和动物,因此有蛇出没也是正常的。不过,银环蛇他还是头次听说,是否还有银环蛇存在也说不清。该工作人员表示,近期将加强相关区域的安全巡查工作。

  5月5日晚,广州市野保办2位工作人员和华濒所3位蛇类专家专程来到天河公园进行抓捕。21时10分,“捕蛇组”在天河公园小北门集结完毕;21时15分,经过简单的准备,捉蛇正式开始。“我们带来了捉蛇用的钳子、袋子、包、抗毒血清和手电筒。”

  “捉蛇组”成员小池告诉记者,他是野保办的工作人员,此前曾有多次被人从睡梦中“拉起来”的经历,最多的一周,他连续救助了5只猫头鹰。同行的蛇类专家们则刚刚完成了深圳的考察,赶回广州。

  借助着手电筒和手机发出的光,捕蛇组在散布的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他们走的地方不是坦途大道,而是湖边、山上。“蛇最喜欢待在这些地方。”专家张亮告诉记者。张亮30岁左右年纪,有丰富的捕蛇经历,“灯光照上去,蛇眼会有反光,我们立即就能发现了。”

  “这里,这里!”21时21分,专家何先生在一片竹林下大声叫了起来。其他人赶紧顺着声音和他的叫声赶到现场。此时,一条约1米长的银环蛇正蜷缩在路边的竹叶下,懒散地蠕动着身体。

  “它肚子很大,应该是吃饱了,从旁边的湖里游了出来。”对于捉蛇,张亮简直是手到擒来,在几番试探之后,他徒手将蛇抓到,并塞到了随身携带的宠物包中。“这条蛇是成蛇,大概3岁左右,正值壮年。”张亮说。

  10分钟后再抓一条

  21时30分,搜索的范围已经从湖边延伸至茂密的山上,几位专家分头行动,细心地检索着每一块地域。

  “又有一条!”发现银环蛇的同样是何先生,在挨近小坡的竹林中,一条半米长的银环蛇只露出身体的很少部分。

  看到有人伸手,小蛇非常警惕,甚至一度要攻击人。“这么小,想不到也挺凶呀!”看到小蛇的凶恶样,张亮全神贯注盯着它的一举一动,再经过几次试探后,张 亮同样徒手将其抓获,并对记者进行了展示。“这条蛇大概1岁多,还未成年。”张亮边说边干活,在小池的协助下,利索地将它放到了袋子中,并扎紧口袋。

  “它们是喜欢夜行动物,喜欢在有水的地方和有遮蔽的地方出现,平常它们不会伤害人,但如果不小心踩到了它们就麻烦了。”张亮说。在如此多的蛇类之中,虽 然徒手抓蛇,但他对银环蛇仍是惧怕的,除了传说中的剧毒,还有他曾吃过银环蛇的亏:“在华南地区它们很常见,我小时候被它咬过,还好后来注射了血清,救了 回来。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整整一个星期都非常难受。”据其介绍,与一般蛇毒不同,银环蛇更多的是麻醉,毒伤在不知不觉中发展。

  5月5日晚的搜索一直持续到23时,相比前半个小时的幸运,后面的一个半小时却一无所获。除了花狭口蛙响亮的鸣叫,只有公园里静静飞翔的萤火虫。

  气温正好 蛇族活跃

  为何天河公园中会出现银环蛇呢?在张亮看来,生态环境好是一方面,温度适宜则是另一方面。“今天天气比较闷热,我刚刚测过蛇的体温、空气温度和植被温度,平均在26~27摄氏度左右,非常适合它的活动。”

  刚刚过了立夏,蛇也开始多起来。“银环蛇是华南地区比较优势的种类,它的毒性比较强烈,一毫克毒液就能使人致命,在中国毒蛇里面排第一。眼镜蛇的毒液15毫克才能致人死亡,它比眼镜蛇的毒性要强15倍。”

  3岁的成年蛇相对比较冷静,为何1岁的幼蛇反而会更凶呢?对此,张亮也做出了解释:“大蛇蛇皮比较暗淡,现在正要蜕皮,所以活动能力不强。”

  据介绍,这两条银环蛇将先放回救护中心,然后再放归山区。

  勿穿拖鞋短裤

  进入原生植被

  张亮提醒,晚上不要穿着短裤、拖鞋进入原生植被中,尤其是竹林和靠水的地方。“它是一种很淡定的毒蛇,不怎么怕人,所以在野地里赤脚或穿短裤踩到它时就很容易被它咬伤,因为它不像其他无毒蛇一样看到人就逃跑。”不过,它是夜行动物。

  另外,暴晒后的水泥路可能也会成为蛇类活动的至爱。“经过太阳暴晒之后,水泥地比草丛中的温度要高,蛇是变温类动物,它需要热量消化食物,身体才有能量活动,水泥路是吸收能量的极佳场所。”其称。

  被蛇咬之后该如何处理呢?张亮表示,当未确定毒蛇的种类时,应赶紧打电话求救上医院验血清,注射针对性的抗毒血清。

  另外,大多数蛇害怕硫磺和雄黄的味道,最简便的方法是准备一支硫磺软膏,涂抹在脚部和小腿上。户外活动可购置备用药,如南通蛇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