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35年、70岁的彭瑞凤是顺德最年长大妗姐。 受访者供图入行35年、70岁的彭瑞凤是顺德最年长大妗姐。 受访者供图
年初在新人婚礼上的梁桂珍(右),55岁的她是当地年纪最小的大妗姐。受访者供图年初在新人婚礼上的梁桂珍(右),55岁的她是当地年纪最小的大妗姐。受访者供图

  “饮过新抱茶,靓过林青霞。饮过新郎茶,型过刘德华”,大妗姐彭瑞凤站在新娘旁一边帮忙倒茶,一边说着押韵又搞笑的吉利话。这场婚礼,她特 别上心。皆因服务的主家陈生当年结婚,就是她当的大妗姐。如今,陈生的儿子结婚,仍然选择她。三十多年了,陈家两代人结婚都由她来当大妗姐,70岁的彭瑞 凤觉得这是对自己大半辈子工作的最大肯定,“你做得好,别人才会回过头找你啊!”

  大妗姐这个职业,据说最早出现是在公元110 0 年。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大妗姐是安排整个结婚礼俗,并教导新人洞房和禁忌的主要人物。从婚礼前一晚的安床开脸上头的仪式,到婚礼当天的迎亲 筹办,甚至还有婚礼当天统筹应变和制造气氛,都是大妗姐需要照顾的地方。

  多年来,佛山顺德均安镇南沙社区大妗姐彭瑞凤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地在繁琐的婚礼中,用传统智慧传播着中式婚礼的韵味,让其世代相传。不过,在她眼里,穿红裙、着盛装,一对新人交换戒指,举杯饮尽杯中酒,盛大仪式之后的婚姻幸福或是不幸福,都与婚礼无关。

  缘起

  挨义气“客串”成大妗姐

  梳着一头乌黑亮丽的短发,穿着大红的衣服,笑容无时无刻不挂在嘴边,彭瑞凤说这是大妗姐的“标配”。“大妗姐!”走在街上,街坊邻里都这样唤她。这不仅是她从事了大半辈子的职业,也成为她的另外一个名字。

  时 间倒回到35年前,彭瑞凤因姐妹的一桩婚事,与“大妗姐”结下缘分。当时,跟彭瑞凤同一个生产队的姐妹准备结婚,没找到大妗姐愁坏了她。大妗姐除了要懂得 结婚的一切习俗,说些应景吉利话,还必须是“有福气”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三代同堂,家庭美满的人就是老一辈人口中“有福气的人”。

  当时,彭瑞凤生了两子一女,公婆健在,姐妹求她帮忙,做一回大妗姐。一向胆子大的彭瑞凤爽快地答应了。

  第 一次当大妗姐,事前还是要做很多功课的。彭瑞凤向老一辈请教,把一整套的婚嫁礼仪记了下来。南沙当年的婚嫁仍保留着“三书六礼”。过大礼及回礼、办嫁妆、 安床、上头、出门入门、三朝回门,“六礼”中每一环节都有禁忌。婚嫁涉及百余种吉祥物品,龙凤被、子孙尺、各种喜果、百担礼饼等,一样都不能少。新人双方 的亲戚辈分,叔伯兄弟姨妈姑姐,长辈斟茶顺序等,喊错一个也够尴尬的。

  “做这一行,就是要记性好”,彭瑞凤笑称,自己过目不忘,是做大妗姐的好料子。

  随 机应变也很重要,特别迎亲当天宾客众多,场面容易乱。第一次当大妗姐,彭瑞凤还是有点手忙脚乱。在敬茶环节,一时手滑打破了茶杯。婚礼主人家脸色大变,反 应快的她马上圆场:“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响响亮亮丁财两旺。”这一说,主人家觉得她应变得挺好,“有两下子喔!”

  彭瑞凤没想到,“客串”了一回大妗姐,却成功吸引了几个回头客。当时她在生产队,做一回大妗姐可记5 .8个工分,“不用在田地里日晒雨淋就能拿到工分,所以我特别乐意做。”两年后,彭瑞凤正式“转型”做大妗姐。由于反应快、口齿伶俐,她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今年8月份,我已接了10场婚礼了,有些路途远的,我就推了,老了忙不了那么多。”彭瑞凤每年接的婚礼在100场以上,35年来,她服务过的新人超过3000对。

  当然,这么多年来,为新人服务的酬劳也水涨船高,由计划时代的5 .8个工分,市场经济初期的6元、14元,一直涨到现今的380元,“现在经济好了,大家都愿意在婚礼上花钱,希望做得体面一点。”

  演变

  过去婚礼搞足三天三夜

  彭瑞凤介绍,最早顺德大妗姐来源于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身不嫁、独身终老),她们为了谋生,把有钱人的婚礼承包下来,然后分给自梳堂里的姊妹做。

  一部分自梳女负责替新人绣肩巾、披巾、裙子等,而另外一部分则承包婚礼筵席做饭之类的杂活。以前没有大酒楼,婚宴基本都是流水席,但厨师大多为男性,出入新人家不太方便。

  慢 慢地,自梳女逐渐成为婚礼的主要操办人。“大妗姐刚开始的工作包括做饭、安排酒席、背新娘过门、拜神、上头等,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后来发展成为专门处 理婚礼上的细节,做饭就已经不包了。”彭瑞凤说,随着自梳女的年迈老去,大妗姐的角色,逐渐由“有福气”的人来担任。

  大妗姐被称为 新娘“守护神”。彭瑞凤回忆,上世纪50年代,结婚时,女方娘家要请两位大妗姐,一位负责为新娘开伞遮头,另一位则背她上花轿。坐花轿到夫家后,丈夫踢开 轿门,再由大妗姐将新娘背入洞房。随后大妗姐帮新娘换装到祠堂拜神行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而新娘在男家所例行的一切礼仪,都由大妗姐耳提面 授,不可轻举妄动而失礼于人。“仪式繁多,婚礼要搞足三天三夜”。

  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庆文化也发生变化,但均安南沙“三书六礼”的 结婚仪式并没有改变,只是或多或少简化和时尚了一些。结婚三大件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变得丰富。上世纪70年代末,结婚流行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 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结婚三大件则变成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了。

  “这些婚俗不过是尘世间的小情趣,让婚礼锦上添花。”彭瑞凤说,这些习俗都是为讨个“好意头”,但每对新人心里却都明镜似的,维系婚姻的,最重要的不是习俗,而是两个人的感情。

  记录

  最豪婚礼宴开一百多围,还是分了

  彭瑞凤的丈夫是隔壁村的,比她大两岁。23岁时,媒人带他来家里吃饭,彭瑞凤看这男人健壮如牛,老老实实,感觉挺可靠。她父母也满意。第二天就让媒人传话给男方。

  “结婚前,去登记、置办婚礼用品,我们都见过好几次,对大家都有一点了解。”虽然彭瑞凤和丈夫没有经历过拍拖就走进婚姻,但她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认定了对方,就一辈子走下去。

  怎样的男人可以依靠一辈子?彭瑞凤有一套标准:第一人品要好,人品好代表家教好,家教好的家庭,父母兄弟为人也不差,婚后相处也融洽;其次,勤劳有上进心,多劳多得,只要肯干,总不会饿肚子。

  说起自己的婚礼,多年后,彭瑞凤还是相当满意。当时男方给了340元礼金。彭瑞凤就拿着这340元置办了礼服、首饰。“买了一对珍珠耳环、一对戒指、一个蝴蝶金簪,结婚时穿的裙褂是大姑从香港买回来的。”这些如今她仍锁在保险箱里。

  坐着只贴着“囍”字、没有更多装饰的渔艇,没有一箱又一箱的嫁妆陪嫁,彭瑞凤就这样嫁到隔壁村,但自此心里装着另外一个人,踏实了。

  当了大妗姐的彭瑞凤参加了那么多场婚礼,印象最深的除了自己的婚礼,就是一场豪华婚礼。

  当 大妗姐多年,彭瑞凤的名气也不小。2010年,有位有钱老板找上门。彭瑞凤第一次见识有钱人家的婚礼。“新娘嫁妆包括一栋别墅、一辆上百万的豪车,还有将 近10斤黄金首饰,首饰都用行李箱装着,有保镖护送呢。”彭瑞凤激动地说,当晚大开宴席一百多围,场面十分壮观。

  主人家为了搞这场婚礼前后准备了半年,花费不少心思和钱财,可最后新人一言不合就分了。

  以前,大妗姐还扮演媒人的角色,给单身男女牵红线。但这些年,彭瑞凤见多了离离合合的男女,再也不想给人牵线了,“牵了这条红线,是福是祸,看不清啊!”

  但 彭瑞凤却认为每段婚姻都需要一个婚礼,“见过太多情侣,在搞婚礼过程中,看到大家问题所在而分道扬镳。不能说,他们不够爱。而是站在那个门槛上,他们害怕 此刻的妥协。婚礼包括很多世俗的事情,是双方互相妥协、成全的开始,如果一开始都无法妥协,以后还能好好相处吗?”

  传承

  南沙大妗姐只剩十几个

  “饮过新抱(媳妇)茶,富贵又荣华。”6月18日下午三点,一句句吉祥话语中,新娘端起茶杯,向新郎家的长辈鞠躬敬茶,一旁的彭瑞凤,除了忙着说各种敬茶祝福词外,还不时指导新娘如何尊称家里的长辈。

  “大妗姐脑中要储存上百句祝福语,倒背如流、信手拈来。比如,新人每次给一对长辈奉茶,大妗姐就要送上4句:花开锦秀添富贵,好事福禄自天来,禄福禄禄添喜气,百子千孙到门前。”彭瑞凤说,“一天下来,说50到100句不同的祝福语是家常便饭。”

  每个行当都有各自的辛酸,做大妗姐自然也有苦衷。面对从业以来遇到的苦累、委屈,彭瑞凤每每用“食得咸鱼抵得渴”来安慰和勉励自己。她说:“当初为了兴趣而选择做这行,在婚礼上把欢乐带给大家,自己也很开心。但遭受委屈时,这种情绪只能自己吞落肚。”

  彭瑞凤说,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妗姐必须过“三关”———口才关、体能关和心态关。大妗姐靠一张嘴揾食,口才好是首先必备的条件。大妗姐得跟足新人一天,到处斟茶、敬酒,对体力是个考验。

  彭 瑞凤今年70岁了,是当地年纪最大的大妗姐,她经验丰富,但体力是最大的挑战。年初,她摔了一跤,断了骨头,虽痊愈了,身体已不如前。家人十分担心,希望 借此劝她退休。但她说自己一辈子很大一部分快乐都来自做大妗姐,见证新人幸福地走进婚姻,因此没打算那么早退休,“一直做到做不动就退吧!”

  如今,彭瑞凤最大的愿望是能够为孙辈操办婚礼,彻彻底底地感受一回既做主人家又做大妗姐的感觉。

  随着均安“南沙婚俗”成为第六批顺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彭瑞凤被选为南沙婚俗的主要传承人。对此,她喜忧参半。喜的是,当地政府将会花更大力度来宣传传统婚俗,大妗姐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忧的是,自己年纪大,不知道还有多少精力去传承传统的文化。

  “南 沙60岁以上的大妗姐有3个,50岁到60岁之间的就10个左右,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今年55岁的梁桂珍是当地年纪最小的大妗姐。她已经意识到,目前, 大妗姐这个行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工作辛苦,地位比较低,年轻人都不愿学。”大妗姐这个行业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同行之间没有激烈的竞争,梁桂珍也常 常问身边的同龄人是否愿意做,她愿意手把手去教。可愿意学的人,寥寥无几。

  而开婚庆策划公司的何嘉莉从中看到了商机。“现在的婚礼 仪式有所简化,也掺杂了西式的元素在里面,但世代相传的婚俗还是保留着,大妗姐的角色不可或缺。”何嘉莉的公司目前提供婚礼策划,还有婚礼主持、婚礼节目 表演的业务,接下来她打算邀请经验丰富的大妗姐来上课,培养一支专业大妗姐团队。

  “我们是在传统文化浸淫下长大的,对于婚嫁习俗理 解是最深的,它们不仅是仪式上的东西,而是一种感情的外在形式。所以政府不能仅仅把这些习俗记录下来就可以了,还需要让年轻人去了解、感受传统婚嫁习俗的 内涵。”彭瑞凤只读过两年书,但无碍她对传统习俗的理解,她说一切习俗,只要用心就能感受到。

  大妗姐唱词

  ●饮过新抱茶,靓过林青霞。饮过新郎茶,型过刘德华。

  ●新郎戴过状元帽,升官又发财,戴上父母红,成年当上大英雄。

  ●新新抱(媳妇)入门,带来金银一盘盘;今年娶新抱,出年(明年)有孙抱。

  ●花开锦秀添富贵,好事福禄自天来,禄福禄禄添喜气,百子千孙到门前。

  ●老爷饮过新抱茶,花开富贵又荣华;奶奶饮过新抱茶,出年抱孙你就笑甩牙;姨妈饮过新郎茶,仔女听教又听话;姑丈饮过新抱茶,仔女成绩不会差。

  ●戴起,戴起,戴到风生水起;戴起金手镯,等你快点买豪宅;戴起金项链,富贵好明显。

  ●食过糖莲藕,新郎银纸密密有;食过甜糖蜜蒂,买车买楼无闭翳;一杯饮到尾,青春又健美;茶到口,财到手,买车又买楼;茶到口,财到手,富贵荣华一齐有。

  每 段婚姻都需要一个婚礼。见 过 太 多 情侣,在搞婚礼过程中,看到大家问题所在而分道扬镳。不能说,他们不够爱。而是站在那个门槛上,他们害怕此刻的妥 协。婚礼包括很多世俗的事情,是双方互相妥协、成全的开始,如果一开始 都 无 法 妥协,以后还能好好相处吗?

  ——— —— 彭瑞凤

  出品:

  南方都市报朋友圈

  新闻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胡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