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无所事事?家长们一定要多“长个心眼儿”了。今年暑假,在东莞做生意的张先生损失了3万多元,10岁小儿子趁父母不注意,拿爸爸手机玩游戏并偷偷充值巨款。信息时报记者采访了这对父子,并还原事情经过。经初步沟通,已有三家游戏运营商予以部分退款。类似案例频频发生,家长和游戏运营商各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呢?未成年人为何会对网络游戏上瘾?家长应当如何教育孩子预防这类情况再次发生?记者就此采访了专业律师和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
震惊 不到1个月充值3万多
今年7月,家住东莞的张先生找朋友发货需转账汇款,像往常一样使用微信转账。“我看余额只有4000多元,于是就在微信钱包里提现7000元,但没有成功。我再提现一笔700元,还是不成功。”这时,张先生判断银行卡出了问题,前去查了汇款的流水账单。
记者了解到,张先生是做百货店生意的,他在收银台张贴了微信收款的二维码,每天进账数千元。“我们每天都很忙,只看手机显示的收入,很少打开后台看支出。”奇怪的是,银行卡消费或者汇款都会有短信提示,张先生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当时就发现很多汇款到一个尾号为7315的账号,当天8点到9点多连续汇款三笔638元,我第一时间想到银行卡可能被人盗刷了。”张先生说选择报警,但警方认为证据不足,没有立案。
后来,“朋友问我家孩子有没有玩游戏,他说这个账号是腾讯公司的”,然后打电话回家,10周岁的小儿子俊仔(化名)承认最近拿了他的手机玩游戏。俊仔到底用爸爸张先生的手机玩了什么游戏,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俊仔说他一共玩了4款游戏,分别是XX传说、永X纪元、生X狙击和XX荣耀。经过统计,消费从今年7月份开始,有的8分钟玩了7000元,有的3分钟玩了近4000元,其中7月18日当天就消费了8笔。从7月1日到7月27日,总共消费了3.3万余元。
进展 3家运营商已部分退款
张先生知道实情后,坦言自己对俊仔没少打骂,以前管教也非常严苛,为儿子玩游戏的事情还摔坏过几部手机。俊仔说,他玩游戏两年,之前拿爸爸的手机玩并没有充值,今年才这样做,而且每次只玩十几分钟。
“我手机微信里有一大堆的未读信息,根本看不完,有时候也就是看看新闻,刷刷朋友圈。”张先生说,他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多才结业,通常第二天9点以后才起床。妻子看到俊仔玩游戏,最多也只让他玩几分钟,“哪里想得到他在玩游戏充值啊!”
张先生的微信钱包设置了密码,俊仔又是怎么使用微信支付的呢?张先生说,“我问他是不是知道了密码,他说刚开始是乱猜测的。”原来,张先生有几个手机,设置的支付密码就是其中一个手机号码的前六位数字,而俊仔就这样碰出了正确的密码。
记者了解到,张先生经过两个月与游戏运营商沟通后,已获得两家退款承诺,退款近2.2万元。而生X狙击充值了1944元,该公司只同意退余额465元;永X纪元充值了大约5000元,目前仍在沟通退款事宜。目前,已经退款的游戏公司对相关游戏账号进行了销号处理。
对话俊仔
班里男生都在玩,
不充值觉得落后
日前,记者到东莞见到了俊仔。俊仔说,他从三年级开始就拿爸爸的手机玩游戏,同学中所有男生都玩,但大多是用压岁钱来充值的。俊仔说,他当时只知道充值以后分数特别高,他玩得特别开心,经过这次教训,俊仔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记者:同学里有像你这样充很多钱的吗?
俊仔:有十个左右,八九百,一千以上都有。
记者:为什么会充值?
俊仔:我感觉在同学里面玩游戏很落后,想在游戏中打败他们。
记者:买了之后打得过吗?
俊仔:打得过。我们班上玩XX荣耀就有30人,有攀比的氛围,花钱以后得了铂金,已经排第五名了。
记者:充那么多钱不会害怕吗?
俊仔:有,还是忍不住。
记者:登录时要不要输入身份信息?
俊仔:不用,我是2016年12月底申请的账号,之前没有充过值。
记者:你认为花几万在游戏上多吗?对钱有概念吗?
俊仔:没有(概念),充值一两万算中等。
记者:父母给你零花钱吗?
俊仔:一年估计才给一两百。
记者:那你一下就花了一两万,没觉得有问题吗?
俊仔:我会觉得有问题,但我还是忍不住直接充了。现在很后悔,又很难过。但是吸引力太大了,着魔了一样,控制不了自己。觉得自己不应该花爸妈的钱,以后要还的。万一成绩考差了,以后做的工作一个月也只能赚一两百,所以还不清了。
律师分析
充值金额能追回吗?怎么追?
自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总则》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调了2岁,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前不久,广东天胜律师事务所专门针对张先生孩子玩游戏这个事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召开了一次讨论会。律师周冬云认为,张先生存在两个方面的过失。第一,没有尽到足够的监护义务,对孩子的监护出现了空档。第二,没有尽到对自身财产的谨慎注意、安全防范的保障义务。那么,这笔钱能不能要回来呢?
追讨条件:首先要举证为未成年人自行充值。以张先生为例,周律师认为,张先生有视频监控录像等证据,证明俊仔用了他的手机玩游戏并充值。
非实名制注册,运营商应担主责
律师李文孝指出,2017年5月《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正式施行,明确了“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要求网络游戏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并保存用户注册信息;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登录的网络游戏用户提供游戏内充值或者消费服务。”如果能够确定不是实名制注册的,那么网络游戏运营商就应当承担责任。
具体到俊仔一事,他玩的游戏有几款并非实名制注册,可以追讨大部分充值资金。
实名制注册,运营商担责较小
如果孩子使用大人实名注册的游戏账号充值了怎么办?周冬云律师指出,要看谁的过错比较小。对于游戏运营商来说,既进行了实名注册,系统操作上是跟一个成年人进行交易,只是设置上不是很完善,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运营商的过错就比较小,当事人自身过错更大,追讨起来很困难。
如果碰到类似情况,且与游戏运营商沟通无法解决,周律师建议家长先去游戏运营商的主管部门即文化部门进行投诉,要求对游戏运营商处罚。若仍然没有效果的,再请律师到法院诉讼。
提醒
家长经常打骂,孩子更易沉迷
网络游戏为何能让未成年人上瘾?青榄教育特邀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张璐曾参与撰写《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手册》,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网络巨头史玉柱在自传里面提到过,其在游戏公司里花了十几亿元来研究出中国青少年玩家的心理特点,他总结出了荣耀、目标、互动和惊喜这八个字,其中最重要的是“荣耀”。
张璐分析指出,那些在网络游戏中追求荣耀的孩子,家里的监护人大多喜欢使用 “羞辱式”教育。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方式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起反效果,让孩子更渴望从网络游戏当中获得虚构的荣誉感来填补内心的“黑洞”。
“打骂会隔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会降低孩子与家长情感的亲密度,以及把孩子越来越往别人那里推。这个别人可能是游戏,有可能是其他人,也可能是未知的深渊。”张璐说,学校和家庭如果要预防青少年游戏成瘾,尤其要更人性化地关怀孩子。
同时,还要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张璐说,家长平时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挣钱有多辛苦。父母子女之间要设定金钱的界限,定期给予适当的零花钱,并且鼓励孩子通过自己努力来获取金钱。
责任编辑: GD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