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正在革新传统汽车制造业。生产线效率不高?局部存在潜在隐患?这些均可通过智能生产线采集的数据分析原因、检测预警,甚至生产线还没出现故障,需更换部件的备件已经提前送达——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珞”)正掌握着这项“独门秘笈”,它是国内唯一一家采用PVS工业大数据采集分析诊断生产线的企业。

  11月18日,明珞牵头举办第六届汽车白车身先进制造技术高峰论坛,论坛主题即为“数字化和数据化驱动智能制造”。各位行业伙伴围绕如何运用柔性化、智能化、模块化技术实现汽车产业专业升级,应对新能源和轻量化车身技术发展新趋势发表主题演讲,共同探讨汽车白车身制造前沿技术。

  同日,明珞新总部——明珞装备智能制造总部基地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行动工活动。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亚伟会见前来参加活动的明珞董事长姚维兵及有关嘉宾一行。

  这家在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孵化、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即将在这里焕发第二春。

  坚持正向研发 提升市场议价能力

  作为集研发、生产、制造于一体的高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明珞致力于为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和轻轨交通、航空航天等一般工业提供高端自动化生产线及智慧工厂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整车白车身及零部件制造系统、动力总成和工业装配制造系统、一般工业智能装备自动化、高性能焊枪、生产及集成服务、工业大数据综合诊断服务等。

  目前,明珞已成为华南区域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并站上世界舞台,与德国EBZ、库卡机器人、西门子、欧姆龙及博世等世界一线品牌成为合作伙伴。凭借强大的行业影响力,宝马、奔驰、特斯拉、库卡、发那科等整车企业和核心合作伙伴均成为当天高峰论坛的座上宾。

  公司从2个人、15万元起步,到逐步发展成为本田、大众、菲亚特、克莱斯勒的主要供应商、宝马全球供应商,成功引入广汽、上汽、北汽产业投资基金2亿元的大手笔投资,明珞历经了九个年头,背后故事堪称自主正向开发的典范:2009年挖到第一桶金,明珞将其全部用于对员工进行国外先进工艺模拟仿真技术的培训。三年后,当模拟仿真工艺广为人知时,明珞拿出逾两成产值的资金引进德国最先进的SAP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开始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8913万元,占销售收入的8%以上,其自主研发的多车型共线柔性总拼系统、虚拟调试技术、非标智能制造装备工程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智能柔性生产工程项目等属国内首家自主创新,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功实现核心技术的国产化。

  以明珞的数字化虚拟调试技术为例,该技术是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前沿技术之一,整合了3D建模、离线仿真、电气控制、硬件安装等在传统调试流程中需要在现场才能进行联调的各个模块,可用计算机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集成、测试及验证,“即出货前就可以完成生产线的调试,大大减少客户现场调试的工作量。”据明珞董事长姚维兵介绍,过去调试一台机器人大约需要100多个小时,现在明珞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时间。

  2013年,明珞被评为德勤高科技成长企业中国第三强,是当年上榜企业中唯一一家制造业企业;2015年获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全省共67个获奖项目,明珞占了4个,其中获一等奖的多车型共线柔性总拼系统成为近两年带动公司发展创收的明星产品。并于今年11月13日,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进行公示。

  布局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工厂

  当天破土动工的明珞装备智能制造总部基地,将建设成为智能制造的示范基地及数字化制造、工业化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中心,建成后将为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等支柱产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服务。项目具备提供年50套以上智慧工厂解决方案的生产能力。2019年预计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实现营收15亿元人民币,2020年营收有望达到30亿元人民币。该项目整体投资3.5亿元,其中第一期投资约2.5亿元,预计于2019年上半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将在2020年投入使用。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以来,明珞开始进行虚拟调试技术、高精度智能柔性测量系统、生产工艺智能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智能制造智慧大数据平台等“互联网+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的攻关,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智能制造生产线设备互联互通,并实现远程中央数据收集、分析与处理,提高智能装备的故障预警、问题诊断、运维调试、生产工艺优化等功能,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为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缩短产品制造周期、减少企业投资和人工成本等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

image

  在明珞布局数字化工厂的版图中,有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部门——“猎豹”,这是个面向未来的战略部门,引进了全世界最权威的以色列技术专家,寄托着明珞未来发展的希望,目前已初现雏形。

  猎豹即承担着上述“互联网+先进制造”技术前沿探索的使命,“好比监测生产线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用大数据洞察隐藏在机器轰鸣声里的生产和管理信息,”姚维兵介绍,“这是代表未来的科技,未来的方向,把设计、制造、生产、运营维护一体化,可以帮助企业优化生产、高效管理、科学决策。”

  从最初的小型技术设计服务公司,到2010年成为自动化集成实体企业,2012年探索产品化转型与信息化系统建设,2015年向数字化虚拟制造技术及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发起挑战,明珞从一个传统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智能产品企业及软件企业,正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据及科技服务企业转型。

  抢占产业高地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形成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

  党的十九大刚刚结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创业的沃土。该区依托扎实的工业基础,在发展智能机器人与相关硬件方面和人工智能系统方面表现突出,重点发展机器人本体、人工智能处理器及传感器、应用系统这三类细分行业。

  作为广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集聚区,截至目前,全区共集聚知名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企业75家,2017年1-10月,实现总产值达135.7亿元,同比增加11.2%,约占全市规模的三分之一,已成为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

  据悉,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基本形成了从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应用集成的完整链条,其中机器人产值规模最大,为人工智能产业在该区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在零部件及整机制造方面,拥有广州数控和启帆公司这两家行业龙头以及昊志机电等一批生产企业,在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基础优势。下游应用集成服务方面,依托珠三角强大的制造业基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培育、壮大了瑞松科技、达意隆、广州明珞、弘亚数控等一批技术优势突出、行业经验丰富的系统集成企业。此外,区内的广州数控已成为全国机器人龙头企业,还是国内技术领先的专业成套机床数控系统供应商和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系统研发、生产基地;瑞松科技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集成综合能力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达意隆是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者,亚洲最大的饮料包装设备商……全省8家省级机器人骨干企业,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独占5家。同时,区内还集聚了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等多家专业研发机构。

  据悉,为实现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翻两番达到500亿元的目标,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积极引进了一批智能装备重大产业化项目,目前已达成合作意向的包括瑞典ABB、日本发那科等全球机器人产业巨头;国机集团、新松、日松、科德、华鼎等国内拥有核心技术的机器人知名企业。

  其中,发那科将建设集机器人销售、展示、技术支持、小型加工中心制造与仓储等于一体的华南基地。国机集团在广州科学城成立了国内唯一一家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为广州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性方向决策及技术支撑。首个中国与以色列合作打造的机器人研究院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广州中以机器人研究院、广州中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孵化基地已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落户,该区还设立了中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新松也计划在该区建设广州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国际智能谷)。

  随着国机智能、发那科、明珞、巨轮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引入,以及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等一批产业支撑平台的建立,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得到不断完善和补强,进一步夯实了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应用、检验检测等各环节在内的产业链基础。

  为深入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更好地发挥广州市IAB产业主战场角色,该区正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运营专业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一园三区”空间架构,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规上企业以及新引进的重点项目将基本分布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云埔工业区、黄埔临港经济区“北中南”三大主要集聚区。其中,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人工智能岛,其中1平方公里起步区,重点聚集国际知名人工智能企业项目。黄埔智能装备产业园也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国-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合作4个重点园区之一。下一步,该区还将出台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针对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政策加持。

  广州开发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制造业体系完善,拥有电子信息、平板显示、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智能装备、电子商务等9大产业集群。随着技术浪潮翻滚,人工智能正与该区越来越多的产业发生联系,它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不断催生出“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安防”、“人工智能+医疗养老”、“人工智能+电商”等新业态,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充满想象。

  通讯员 郭哲涵 肖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