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童离开家庭环境走入学校,开始进入基础教育体制后,老师和学校无疑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学校由于缺乏创造性日渐僵化而受到广泛的批评,在禀赋教育观看来:“在人类连商品消费都更青睐个性化定制的今天,学校如果仍以旧有的模式,通过教育流水线‘生产’未来世界主人,是无论如何都不合时宜了。”当教育成为一种“生产”,显然就背离了以人为本,以个体禀赋生长为目标的教育导向,不仅会阻碍受教育者的个性养成和禀赋潜能的培养,同时会对社会人才库的整体造就带来负面作用。
老师和学校应成为促进学生禀赋成长的引领者,应成为禀赋教育环境的创造性营造者,应是孩童除父母之外的禀赋家园的守护神。禀赋教育倡导者指出:“如何释放学生的个性及禀赋力量,是基础教育的学校指向人类未来的教育新方向。禀赋教育是学校的良心,更应成为学校的核心,学校要把教学的近期目标与禀赋教育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并在资源配置上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只有当学校的大多数成员甚至是所有成员,都参与到禀赋教育的实践中去时,禀赋教育的成果才会最大化。”可见,在禀赋教育框架中,老师和学校是仅次于父母的“共舞者”,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百年树人,学校不应在禀赋教育目标上当近视眼,应有着眼于未来的长远目光,唯有将禀赋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教学实践的“定海神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蓝海里扬帆远航。
那么,如何让老师和学校在禀赋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呢?倡导者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
学校要搭建禀赋教育的舞台,由老师唱戏。学校应将禀赋教育理念纳入其目标,并设计出具体的教学环节,由老师贯穿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各种有利于禀赋生长与培育的方式和方法;其次,小班制,势在必行。过去的学校教育中总是实行大班制,吃大锅饭的教育方式无法完成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严重落后于时代,与禀赋教育提倡的个性化定制目标相背离;第三,课前运动机制化。课前运动能够有效的激活学生的身心潜能,使促进学生迅速吸收知识,达到教育目标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唯有学校将基础教育的任务调整为“发展全部的人类能力,确认学生所拥有的禀赋强项,并在基础教育中发展这些禀赋”,才能发挥其在禀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最终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