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8盐城绿色智慧能源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包括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吴新雄、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等在内的中外能源政学界人士出席会议,并就能源变革大势下智慧城市的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为协办单位,远景集团深度参与此次会议,CEO张雷在主旨演讲中阐述了基于远景能源物联网探索之上的未来智慧城市畅想。而在这些宏伟蓝图之前,中国可再生能源正面临变革与挑战。分布式能源如何拓展市场、风电与太阳能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化和竞价趋势、能源机制建设如何适应当前的遽变等都是业内关注度极高的议题。

如何迎接竞价时代?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结合资源、消纳和新技术应用等条件,组织开展平价上网和无补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该通知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影响和冲击可想而知。一直依靠补贴成长壮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时代,尽管此前光伏行业经历了显著的成本下降与激烈的价格竞争,风电行业也开展了部分无补贴项目试点,当机制设计正式步入去补贴、市场化竞价的轨道,对整个行业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远景能源副总裁王晓宇认为,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已经具备充分竞价的条件,在现在的资源和需求条件下,竞价对行业来说一定是好事。

并且,竞价必然会给当前的市场带来很大变化,会影响更多细分领域。王晓宇解释,风电场作为一个投资产品,外界条件会变得更复杂。对投资者来说,一般都会直观感受到效率要提升、价格要下降、收益率要增加。“但竞价机制带来的影响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那就是风电场作为投资产品,其投资模型不会像以前那么简单了”,“我们需要更大量、更精准的预测,风资源预测、电价分析等等”。这要求风电场在不同的市场、不同地区、不同能源结构下都应根据现实做出变化,这实际上将抬高风电产业的门槛和整体水平。
据介绍,远景事实上已经提早进入竞价时代。“在新疆、内蒙、东北等区域,远景有很多项目度电成本可以做到0.2元。并且凭借远景的智能风机技术,我们的项目还能实现30%左右的发电量提升”,王晓宇补充道。
张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度电成本是能源变革的最主要动力。
早在五年前,张雷已经从太阳能产业上体会到这点,他认为,太阳能在这方面有非常强大的优势,且对风电行业也是巨大的刺激和推动。张雷认为,近几年间,远景更多地是在跟太阳能竞争,而不是与其他风电企业竞争。
随着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系统开始渐趋“碎片化”。张雷认为,这是一个可能改变未来的重要趋势。“碎片化的本质就是因为风电和光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达到高度的经济性”,张雷这样解释。

随着光伏“531”新政的发布以及未来很可能出现的补贴机制走向瓦解,不少可再生能源企业正在面临生存考验。已经有好几家光伏企业出现减产、裁员等窘困,可以预见这种情况还将更加严峻,直到行业历经一轮深度的产业重组和淘汰。
而对那些在度电成本上占有优势的企业来说,这已经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了。脱离了对补贴的依赖,竞价时代的到来将还原这个行业本来应有的样貌。
未来美好但充满挑战
近一两年来,能源物联网取得很大成果,能源领域里几乎叫得上名字的企业都在这方面有所规划和部署。但在国内,由于固有制度的限制,这一领域一直未呈现大范围的爆发。
很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分布式风电的推进。年初,《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暂行管理办法》印发,风电行业倍感振奋,但大半年过去了,分布式风电并未出现崛起的迹象。只有零星几个示范项目运作良好,一些基本问题,如安全标准、接入电网等,也没有解决的时间表。本应有较好投资前景的分布式风电项目,在审批和并网瓶颈面前也不得不重新计算成本。

作为《中国分布式风电白皮书》的颁布者,远景能源除了持续推进江阴的分布式示范项目,还呼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地推动相结合”。王晓宇表示,风电行业曾经个别项目的野蛮开发给政府留下了糟糕的印象,各地政府对分布式风电认知不同,导致相关制度建设停滞不前,但认识有个逐步转变的过程,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长期以来,面对固有制度带来的限制,远景一直提倡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储能就是其中一个关键手段。
近期,远景收购日产汽车旗下动力电池业务AESC的新闻颇受关注,此前,远景也与德国储能巨头Sonnen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很明显,储能板块是远景能源物联网蓝图中的重要一环。
当前,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传统能源系统的冲击不容小觑。张雷在演讲中提出,“电动车正成为我们个人拥有的最大能源设备,一辆电动汽车的功率可以达到100千瓦,我们每个消费者掌握的能量正在与日俱增。未来5年、10年或20年,如果我们完成电气化的转变,这对能源系统的影响又是多大?”

在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的浪潮涌来时,张雷也特别指出,电池行业的风险远远被低估了。除了对车主和乘客可能带来的风险,还有对电网的冲击,“如果上海10%的车变为电动汽车,这些车同时充电所带来的负荷冲击,就可以把上海配网侧非工业负荷提升一倍,包括电网的容量提升一倍以上,我们是不是要再去为了50%、80%的电动车重新再大量投入到电网设施和发电设施”?
面对这些挑战和风险,我们是否只能裹足不前。张雷提出,电动汽车和间歇性的风电可以成为互补的解决方案,但需要万物的智能互联作为前提。“物联网平台未来要形成网络效应,而且不是局部的网络,而是更宏观的网络,真正达到需求和供给交互的效应”。
非技术问题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这在未来可能不只是远景集团一家企业的惯常作风,而有可能成为可再生能源企业通往未来能源世界的敲门砖,只有能提出智能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才能找到未来的出路。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