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民系融合势不可挡,然而并非一路凯歌,冲突时而与之相随。
后来寄居者为“客”,客家人来到南粤,以迁入者的身份来到本来就已经地少人多的一些地区,引发动荡。
在那个以土地多寡决定生存质量的农业社会中,后来的客家人和当地的土著人在土地特别紧张的地区不时引发族群大冲突。在清代,冲突一度愈演愈烈,历史上著名的“土客大械斗”就发生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有研究清史的专家将长达十数年的这场械斗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具破坏力的冲突之一,客家人和广府土著人双方死伤散失人口多达五六十万(也有专家估计有100万人),足以与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最血腥的大规模战争相比。
在客家人聚集的村落,他们修建了圆形、方形围楼合群而居,依靠厚达1米的围墙建筑和动辄数百的人口规模来保障族群的安全,而在潮州饶平县南联村,400多年前的客家人甚至修建了八角形的大型围楼,在防御邻村入侵的同时,抵御野兽和匪盗的骚扰。
客家人和南粤原有的土著人在冲突中融合,而融合始终是族群之间的主流,在河源如画廊般的东江畔,客家人沿江修建了苏家围,虽然名曰“围”,却是一处毫无防御措施的开放式古村。村中人自称苏东坡后人,没有客家围楼的保护,他们照样在东江画廊边安详而平静地居住了7个多世纪。
潮州饶平南联村:八角形围楼
客家民居以福建特别是永定土楼最为出名,在临近福建的粤东饶平县,也有一批构造独特而又保存完好的土楼,却鲜为人知。
潮州市饶平县南联村,一个不起眼的粤东村落里藏着一处全国最大的八卦(角)形客家土楼——道韵楼,土楼鼎盛时曾经接纳了600多客家人居住,现在还有100多人住在这座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成的土楼中。
进入已经有417年年轮的道韵楼,抚摸厚实的土墙,猜想在冷兵器时代,这座墙厚1.6米、超过11米高的土楼绝对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城堡。惟有大水才能对土木结构的堡垒构成威胁,然而除了后来修建的池塘,当时附近并没有攻楼的水源。即便遭遇火攻时,土楼里有32眼水井,楼门顶也有暗沟,可以灌水对付烈火。据说清朝顺治年间,土楼曾经被官府收编的土匪包围三个月而攻不破,土楼里的数百居民利用储粮和井水逃过劫难。
土楼前后有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最外环有三层楼高,站在最高层俯瞰,八角形清晰可辨,左右两口水井像八卦的阴阳鱼(八卦两仪),天窗16个,房72间,梯112架,都是八的倍数。土楼历经数百年仍然坚固可用,即便在80年前的地震中,附近房屋倒塌一片,而土楼里只有几间房屋倾斜,墙体出现裂缝,并没有伤筋动骨。不过据世居土楼的74岁老人洁书介绍,土楼修建成八卦形却是机缘巧合,当初设计的是圆形的围楼,不料三建三倒,后来才建成全国少见的大型八卦形围楼。
在饶平县,除了道韵楼之外,至今仍然保留着镇福搂、润丰楼等几处客家土楼,现今的土楼大部分已经成了历史遗迹,村民们大部分搬出了围楼,结束了群居生活,住进了单门独户的新居。
全世界约有5000万客家人,其中1000万遍布海外,在国内广东、福建和江西都是客家居住的大省,而以广东为冠,有1400多万。在广东,一提起客家人居住地,首先会想到粤东的梅州、河源和粤北的韶关,特别是宋初就得名的梅州,历史上一直是闽粤赣边区的重镇,客家人占当地人口的9成以上,近代成为客家文化中心,所以梅州的客家围屋和客家土楼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且自成一脉,而饶平县的土楼相对与临近的福建土楼风格更加相近。
河源:东江画廊边的苏家围
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聚居地,秦汉时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源积淀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与堡垒式的客家围楼完全不同,坐落于河源东江江畔的苏家围几乎是开放式的,砖瓦结构的客家府第式民居代替了围楼的土木结构,宁静安详的开放式村落取代了剑拔弩张的防御堡垒。
苏家围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被称为“南国画里的客家乡村”,客家后裔在东江畔与世无争地繁衍生息。
苏家围保留了18座原始风貌的客家府第式民居,民居大门上刻着乾坤卦;梁柱上雕刻着许多雌雄相配的图案;天井里看似普通的鹅卵石,却是一幅精妙的九龙戏水图,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表现在建筑上的对阴阳风水学的理解,以及他们怀念祖先的根意识。
在苏家围,挑着担从游客身旁走过的村民,嬉戏的孩童,觅食的小鸡,瓦片上飘起袅袅炊烟,时而一只毛色光滑的小猫从屋墙上一晃而过。慈祥的客家阿婆坐在屋前缝补衣裳,她身后的小院里盛开着动人的山茶花,那还是200多年前种植的呢。老人讲起茶花,言语当中是对祖先的敬重,因为是祖传的所以加倍珍惜,还会高兴而大方地让游客和她钟爱的茶花合影留念,笑说人比花靓……正是由于这些生动的生活场景连同它的历史文化气息,苏家围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人。
苏家围里走过了苏氏宗族近800年的足迹,也浓缩了一部光辉灿烂的千年客家史。苏家围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客家性别文化展、客家婚俗表演和历史标语文化展。在苏家围,细读“苏氏宗族800年”纪事、“性别文化展”、“四季农事廊”等,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比如男上女下晾着的衣服,很容易就让人感受到客家人所理解的阴阳之道和男尊女卑的旧习俗。
苏家围保存有100张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地契和房契,说明当年的富庶;历史上苏家围有10所私塾和1所学堂,体现了客家人传统的崇文重教思想。
在苏家围墙壁上完整地保留了从土改、大跃进、学大寨、文革一直到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共30多条。
在7个多世纪的民系融合中,现代的苏家围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乡间百姓的悲欢离合越发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土楼斜窗

苏家围人家

苏家围野趣

苏家围小桥

八角围楼鸟瞰

八角形围楼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