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征和妻子。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黄文征和妻子。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马沥村的飞鹅岭有座小山岗,27年前,山岗山脚30多亩林地被开发为采石场,一年后被废弃成为一片乱石岗。1996年,黄文征与妻子回乡承包下这片山岗。21年来,历经三次改造,他们夫妻二人将山岗变成一片园林花卉场,荒山重新绿了起来。

  近年来,黄文征夫妻又在山上栽培果树、野菜,养起走地鸡,支起柴火炉灶,小山岗重现炊烟人家。这座废弃采石场变身为最具乡野气息的生态园。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10月29日,一个暖阳天,记者从市区沿着京珠高速驱车,在钟落潭出口下高速,沿着105国道向北前行2公里,右拐入马沥村后再前行2公里,一个被绿水青山拥抱的生态园就出现在眼前。

  生态园园主黄文征介绍,“这绿化带里种的不是绿化植物,而是野菜,有台湾西洋菜、薄荷等。”园内共种了20多种野菜,有五叶神、珍珠菜、紫背菜、马齿芥菜、假苋菜等,很多名字记者听都没有听说过。“不少野菜菜种就采自这山上,在路边、苗圃里撒播,任其生长,不打药、不施肥,长出了绝对‘野’的野菜。”黄文征笑着说。

  除了野菜,生态园还藏了更多绿色植株,种类繁多,可谓一座绿色大观园。“这里种了50多个品种的瓜果,有荔枝、龙眼、黄皮等本土品种,还有青枣、释迦等外来品种。”黄文征说,在生态园种类最多的不是果树,而要数绿化花木,一共有100多种花木,遍布整个生态园,随处可见。

  这片生态园,背靠马沥村飞鹅岭,面向小山塘,园区顺着坡势而建,呈现出少有梯田之境。不过在1996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型的采石场。

  黄文征是马沥村人,1987年,学习园林专业的黄文征被分配到一家国有花卉公司工作,妻子谢赛英也来到一家国有公司工作。1994年,妻子的公司解散,黄文征也有了跳出来单干的想法。

  “大约1990年,村里在山岗山脚开发了一个采石场,由于石头材质不好,一年多时间,采石场就倒闭了。只留下一片乱石岗,满山都是石头,很荒凉。”黄文征说,因为自己本身是搞园林专业的,村大队长找到自己,“他希望我能接手这片山林地。”

  1996年,黄文征与村里达成协议,租下这片占地面积达300亩的山岗,租期50年。其中,就涵盖了占地30多亩的采石场。

  三次大改造 将荒山变成绿山

  采石场就像一块伤疤躺在山岗脚下,如何恢复自然生态是一个大难题。“现在回想起来真不容易,我们分三次改造,才让整片山岗重新绿起来。”黄文征说。

  第一次改造在1996年,重点修复采石场位置,将采石场上的石头慢慢清理出去,租用了村里的挖土机、汽车,从别处拉来新土覆盖在上面。“干了大半年,才让石头岗变成可以种植的黄土地,种上了树木。”黄文征说,采石场周边还有一座水塘,在一侧筑起水坝,让水塘变成可以驾驭的灌溉用水。

  第二次改造是在2000年左右,这次主要将采石场周边荒山改造成山地梯田,一层又一层,筑起挡土墙,防止出现水土流失、滑坡的危险。“挡土墙一建起来,梯田平整好,这片山岗也有了层次感,开始成片成片种植绿化苗木。”

  第三次改造在2001年左右,这次是完善整座园林场的配套设施,比如依山势修建了排水沟、蓄水池,安装了水管将山上雨水引下来,将上下山的小路进行硬底化,方便工人上下山管理园林花木。

  “30年前,我们考上中专进入了广州市,摘掉农民的帽子。没想到,后来又回到乡下创业耕作。从1996年到现在,21年来,我们都没有离开这座山,没有离开养育我们的马沥村。”谢赛英回首21年的耕耘岁月,很是感慨。在严酷市场环境下,这两年,黄文征一直在谋划园林场的转型发展。

  过去一年,黄文征对园林场进行改造,顺应自然山势搭配了一些人工与自然融合的小景致。20多亩百香果棚下养起走地鸡,水塘里养起了青头鹅。

  “我们借助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将此处转型升级为生态农业园区。”去年,黄文征开始打造一个适合休闲乡村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