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秀丽 通讯员 贾卫东
经历过2014年登革热大战的居民,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疑问:蚊子对消杀的药物产生耐药了吗?登革热的流行是否由输入病例引起的疫情,还是已经本地化了?广州有多少居民感染过登革热吗……记者从刚结束的首届虫媒传染病防控高峰论坛上了解到,2014年在钟南山院士等人倡议和支持下启动的——“广州登革热流行的病原学、媒介控制与临床救治研究”课题已完成。以上疑问有了最新答案。
广州多少人感染过登革热?
健康人群登革热感染率接近10%
登革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虫媒病毒病,近年来发病率快速上升,是严重影响民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引发的危急重症是救治是世界性难题,缺乏重症诊疗规范。而登革热病毒株有四型别,交叉感染不同型别的病毒株会增加危急重症的几率。
2014年起,广州对12个区的健康人群中6700人,进行登革病毒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健康人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79%。这一数据意味着,近一成的健康人群曾经感染过登革热,他们可能是隐性感染者或未被发现的轻症病例。另外,调查还发现,一些中心城区(荔湾海珠天河越秀)健康人群感染率超过15%,而萝岗、花都感染率则低至2%以下。此前增城、从化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少,但调查发现了一些既往感染者存在的比率高于报告病例数。
“说明农村地区发病率被严重低估了。”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杨智聪表示:“这些既往感染者,他们虽然带有抗体,但都说自己没有发病过。这提醒我们,可能一些基层医务人员把轻症登革热当感冒、流感来治疗了,我们要加强基层医生的培养。”杨智聪表示,广州还会继续加大调查的人群范围,以获取更多的数据。
登革热在广州是否已本地化?
登革热本地化还缺乏足够证据
从监测情况来看,广州每年的登革热疫情主要从先出现输入病例开启,等输入病例出现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出现本地病例。近年,学界开始争议:从1978年开始,登革热从未离开广东,且呈现出流行范围大、发病人数多的趋势。登革热是否已经出现本地化了,而不再是输入病例引起的传播为主疫情了?
专家们观察发现,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以往广州登革热每年流行的型别有所差异,但自2002年以后,登革热1型变成“常客”,经常流行,特别是在广州老城区,登革热每年造访,1型流行的幅度也越来越大。这样专家怀疑是否是登革热本地化的迹象?对此,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江丽芳团队希望从病原学角度去揭开答案。利用全基因组测序,他们分析了从1978年到2016年人体感染的登革热病毒,追溯毒株来源。这一“寻宗问祖”的方式,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广东省流行的登革热还是以输入性为主,感染病例来到本地,经本地白蚊伊蚊叮咬后,传播开来。
登革热已经本地化这一说法不能成立,但是也有一些现象是专家们无法解释的。如2014年,一些患者感染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2013年、甚至更早的毒株序列完全一样,但目前仍没有追溯到其来源。“提示我们关注越冬蚊卵在登革热本地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江丽芳教授说,“如果能够证实本地去年带毒的蚊子,经卵传播越冬,引起今年的登革热,那证据就非常充足了。要说已经登革热在广州完全本地化,还缺乏足够的证据。”
杨智聪从人群大样本数据角度进行解读:“偶尔会有输入病例进入的国家,登革热人群感染率一般会在1%以下,从东南亚国家的数据也显示,完全本地化的地区,人群感染率一般超过50%,而广州的数据是接近10%,所以不能说广州登革热已经本地化,但可能在本地化的进程之中。”
广州的蚊子是否产生耐药?
中心城区虫媒已存不同程度耐药
尽管疾控部门长期呼吁市民配合定期清理积水,绿色灭蚊。但情况仍不理想,而定期消杀灭蚊也成为防登革热重要手段之一。在2014年,广州的十万人大战登革热当中,就有人提出,如此大规模消杀,蚊子是否会产生耐药,也就是说使用杀虫剂是否还会有效果。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副院长陈晓光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广州6个区的虫媒对“溴氰菊酯”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过去少剂量的杀虫剂就有效,现在剂量增大效果还是不行。有的地区耐药性非常高。”陈晓光表示,此研究结论将对杀虫剂的选择使用进行指导,同时团队正在研发绿色、环保、高效的杀虫剂,希望实现“精准消杀”。
灭蚊寻找最佳时机可事半功倍,什么时候开展灭蚊工作最好?陈晓光教授对白纹伊蚊生长发育开展研究。陈晓光教授说,白纹伊蚊有一个重要生理特征:滞育。就是说它在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会停止发育,在来年春暖花开,环境适宜的时候再复苏发育。而埃及伊蚊虽然也可以传播登革热,但它没有滞育的特性,所以其生长局限在热带。
研究发现,在广东,白纹伊蚊在9至10月进入滞育,而解除滞育时间往往是次年2月底到3月初,孵化幼虫。专家们发现,3月份白纹伊蚊的幼虫密度指数明显上升,为此,他们建议把卫生月时间提前到每年2-3月份。“如果能杀死滞育蚊,成千上万的后代就杀死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晓光说。
登革热重症救治是否有新突破?
已创建重症综合救治方案
作为课题研究项目负责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复春的主攻领域是最关键——登革热感染病人的救治。张复春研究团队发现,虽然广州的疫情传播主要源于输入病例的引起的,但重症群体却与东南亚地区有别。“在广州,老年人是登革热重症高危人群,而在东南亚地区,则是儿童。且中国登革热重症表现以心肌炎等重要脏器损害为主。”张复春介绍。
张复春团队揭示我国独特的登革热临床规律,“早期血小板快速下降及白蛋白降低是重症预警指征,血小板越底,病情越重。”张复春介绍,患者发病情况不同,治疗策略也不一样。对此,张复春率先提出重症登革热概念,被世界卫生组织新版诊疗指南采纳,并起草制定了中国首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在全国推广。该团队创建了重症综合救治方案,规范了登革热的诊疗。得益于此,2014的数据显示,广东登革热病死率为0.013%,远低于同期国际水平,较1986年广东大流行水平降低95%。
张复春说,目前,重症救治的特效治疗措施、蚊媒控制关键技术等难题尚有待解决。该研究项目在前期进展的基础上,2017年底获得了广州市健康医疗协调创新重大专项(五期)滚动支持。10月9日,项目也再次启动,拟建立多领域协同合作攻关的创新机制,通过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媒介及临床等,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