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机构问题多,美容消费需留神
根据佛山市消委会近年来公布的消费纠纷处理情况,美容美发是佛山消费者在消费领域中纠纷较为突出和关注的行业,其引发的各类消费纠纷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更好地了解佛山市美容机构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今年9月起,佛山市消委会委托消费者报道杂志社开展了“2017年佛山市美容机构服务测评活动”,希望通过本次客观、真实、准确的测评活动,监督和规范美容机构的经营和服务行为,督促美容行业守法自律,并籍此向广大爱美消费者传递和普及正确的美容消费知识,树立理性消费观,让消费者能更好地保障自身的消费权益。
1月18日上午,佛山市消委会举办了本次活动报告的新闻发布会,内容主要针对佛山市20间美容机构服务体察结果的公布。根据测评结果显示,参与志愿者测评的20间美容机构中,有多家美容机构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经营问题及消费隐患。
本次测评活动以招募志愿者到美容机构体察暗访的方式进行,在体察前召集了这些志愿者展开关于体察细节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这些志愿者根据主办方的要求去20家美容机构进行服务体察,并根据实际体察情况填写了《2017年佛山市美容机构服务体察表》(以下简称“体察表”),同时还收集相关照片、视频和录音资料等。最后,活动共回收体察表20份,照片、视频和录音资料若干。
主办方对志愿者体察的机构类型和体察的美容项目进行了如下限定:本次体察的20家美容机构店铺分布在佛山的禅城区和南海区内,且非小作坊式经营;体察的20家店铺均属于不同品牌,故体察的20个样本代表佛山市内20个美容机构品牌;志愿者去体察的仅限于面部护理项目;每位志愿者去每家店铺的体察时长均不少于40分钟。
问题总结
体察活动结束后,主办方根据志愿者反馈,梳理了美容行业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下:
一、经营资质无明示。在本次体察的20家美容机构中,有9家被志愿者指出没有明示任何资质证件,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有美容机构只展示了很多没有任何中文解释“韩国美容证书”“韩国课程证书”等,但这些并不能代表机构资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权威性。
二、多家美容机构超范围经营。本次体察的20家美容机构中,有14家美容机构在没有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提供医疗美容服务,如纹绣、注射美容、激光美容、光疗美容、激光脱毛、艾灸等服务,甚至有美容机构表示可以安排消费者到韩国做整容手术。根据相关规定,实施医疗美容项目必须在相应的美容医疗机构或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中进行,且美容医疗机构和医疗美容科室应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在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范围内开展医疗服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扩大诊疗范围。
三、收费不清晰。 本次体察的美容机构中有14家没有明示完整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甚至有4家在志愿者询问是否有价目表时也无法提供。
四、大量使用三无产品。有相当一部分美容机构使用自称从外国进口的产品,这些产品包装上无任何中文标识,属于“三无产品”。
五、医疗器械存隐患。消费者无法得知医疗器械是否出自于正规厂家,是否从正规渠道购买,也不清楚这些每天都在使用的器械是否得到定期合理的养护,再者,美容师是否正确且熟练地掌握了器械的操作方法,对器械可能出现的紧急故障甚至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是否有正确的应对措施等,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也较难了解。
六、高额预付消费且存在霸王/不合理条款。本次体察中的预付消费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推销手法过于硬性。部分商家采取不停说服、包围推销等手法给志愿者施压。二是预付款过于高额,高额的充值款意味着消费者将可能承受更大的资金损失风险。三是设置霸王/不合理条款,办卡容易退卡难。商家大多设置了“自愿办理,概不退款”、“售出疗程及货品恕不退款”或“商家享有最终解释权”等霸王条款,拒绝消费者退卡。
七、不签合同,不提供消费凭证。本次体察的20家美容机构中,有17家美容机构不会针对预付消费签订合同,有14家不会根据预付卡充值消费提供发票,令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任何保障。
消委会观点和建议
一、对职能部门:
佛山地区的美容服务市场的管理涉及工商、卫生、食药监、防疫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加大监管力度,共同管理好美容服务市场。
二、对美容机构经营者:
依法经营,按规行医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经营者在取得相关经营资质之后,必须在店内醒目位置悬挂相关证件,需要开展医疗美容项目的机构必须按要求办理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等,给予消费者切身的安全保障,切勿僭越法律,违规行医;
不使用“三无产品”等伪劣的美容美发用品,且对产品明码标价,合理收费,不价外加价;
须保证从合法途径购入医疗器械,严格遵守操作说明和使用规范,并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对器械进行合理保养;
根据不同发卡方式向相应的主管部门做好备案手续,按规定确定存管银行账户并接受监督;
提供退卡服务,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以显著方式提消费者,不在发卡协议中通过格式条款制定“霸王条款”;
对消费者开诚布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
引进新的美容药物、医疗器械或个性化的服务,也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
2。发挥服务优势,品质赢得口碑
用诚信经营、放心产品、优质服务等触动消费者,提高顾客满意度,建立真实的口碑效应,才是实现良好经营的持久之道。
美容消费服务提示
第一步:留意资质证件,选择正规机构。
消费者可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搜索美容院在工商注册的经营范围。如不需要进行医疗美容项目,则要留意美容院是否具备合法的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收费许可证并办理税务登记等证件,另外从业人员一般还需要具备健康合格证、美容上岗证等;如需进行医疗美容项目,如纹绣、注射美容、激光美容、光疗美容、激光脱毛、艾灸等,则必须弄清楚该美容院是否具备医疗美容资质,如果发现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写的是“不包含医疗美容”或仅仅是“美容服务”,或发现该美容院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则不应到店接受医疗美容。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具有对商品或服务相关信息的知情权。如果消费者进店未发现相关的证照,可以要求美容院出示,做到明明白白消费。
消费者如遇到无法出示资质证件的美容院,也可向工商、卫生等有关管理部门举报投诉,如遭遇损失也可依据有关的法律起诉,以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步:拒绝使用“三无产品”
在美容过程中,若遇到美容机构使用“三无产品”的情况,消费者一定要拒绝使用,并向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官方网站设立的投诉举报专栏进行投诉举报,或者向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投诉举报监督,甚至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部:慎重办卡缴费
消费者应向美容机构主动提出签署协议,并在协议上明确办卡的使用时限、限制条款、转让、退卡、遗失补办、安全责任认定等问题,还要留意协议是否盖有有效的公章。
若是机构在格式合同中设置显失公平条款,或者未按照办卡约定提供服务又不退回预付款的,消费者可以要求美容院退款,若美容机构继续损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既可以向消委会、工商部门等进行投诉,也可以请求司法机关给予帮助。
如果办卡所要求的最低充值额度较高,消费者更应该谨慎对待,必要时可与店长商量能否采取分段缴费或分期付款的形式。
第四步: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当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消费者应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据理力争,必要时联系当地的消费者委员会或拨打12345热线进行维权。
无论是否遭遇消费陷阱,消费者都要保留证据,如跟美容机构商讨办卡、付款等问题时,可适当进行录音、录像,保留书面文件,美容机构的宣传单张、宣传海报等也可作为证据材料。美容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或是店员用微信发给消费者的内容,也可保存作为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