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记者甘韵仪 实习生李嘉慧 

  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中,一群10岁左右的学生和一位20来岁的女孩正围坐在一幅自然山水绣布前,女孩两手时而灵活地穿针引线,时而放下针线,摸摸孩子们的小脑袋,抓起孩子们的小胖手,细心细语地说:“平常我们都用‘直纹直针’绣,如果要绣水纹,就要用‘稀疏针’了,直的地方保持平衡,波浪的地方就要打斜一点点……”

  这位看起来成熟老练的“小老师”,正是广州女谭靖榆。她1994年出生在广绣之家,14岁开始教学生刺绣,至今已有10年。而她的学生,“五花八门”,不少年纪比她大。当天,正是好动年纪的少年郎,出奇地安静,手起手落刺绣还有模有样。 

  出身刺绣世家14岁开始教学 

  谭靖榆的奶奶,是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她既重“艺”又重“工”,形成了“陈氏广绣”独有的一套“丝线色彩构成法”。妈妈是番禺区广绣艺术研究所所长,爸爸则是广绣设计员。广绣的启蒙,来自耳濡目染,“跟看着孩子学走路一样,我是看着她摔着跤成长的。”爸爸说。

  14岁,许多人依然懵懂的年龄,谭靖榆便已“为人师”,教起了广绣。她说,广绣是全家人以全身心去投入与传承的事业,“从小我就是在花架底下乱跑乱串长大的,没到10岁就帮忙绣一些简单的图案。”常年积累,绘画、审美等都比同龄人更有自己见解。

  初二那一年,妈妈忽然萌生让她跟着奶奶去教学的想法,“只有教学,才能接触所有的针法,并且巩固学习成果。”就这样,她成为了奶奶陈少芳的助教,每周六到广州市艺术群众馆,给5到10岁的亲子班上课,每周日就去广州美术学院的昌文社给哥哥姐姐们上课。

  “小老师”如何服众以及应对状况百出的课堂?她总能想出一些办法来,例如以扎实技艺服人,或者以新鲜想法服人。从生手到熟手,她成为名副其实的广绣传承者,之后进入荔湾区青少年宫,成为教师,至今已教广绣十年。

  “我喜欢用传统广绣,去反映新时代、新概念。”谭靖榆说。她创新的思维方式也体现在教学中。“‘十二生肖’这幅作品,是针对小学生创作的卡通图案,里面却包含有八到十种传统基础针法。”

  学生有少年郎也有外国娃娃

  这些年来,跟着谭靖榆学广绣的人很多,既有菜市场的阿姨、高楼里的白领,也有大学生、小朋友,甚至有外国人。穿梭来往于少年宫的人,许多人都知道这里有个小老师,广绣技艺了得。

  采访当天,记者留意到,现场还有两名小男生,少年郎穿针引线一点不输女孩。记者获悉,两名小男孩原来都比较顽皮,均是9岁,家长为了锻炼孩子们静心,才带过来学刺绣,“刺绣的过程中,他们居然可以坐的住,而且绣得很好,可见只要有人教,传统文化对孩子们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她说。

  除了小男生,课上还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是中埃混血儿,叫安尼。“安尼特别喜欢绣橘子,每次眼睛都定定地盯着我手上的针线。”今年8月底,她学生钟奕林的作品《绣荔羊城》荣获2018年广州市青少年公益美术作品评比银奖,谭靖榆也被授予“优秀指导老师”的荣誉称号。

  要“制服”孩子们,她花了许多心思“圈粉”。记者留意到,每次上课前,她都会了解学生最近看了什么动画片,喜欢哪些人物角色、动物、游戏、花草等,教学上投其所好,将广绣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里,鼓励他们用一根根色彩美丽的线,化腐朽为神奇,见证作品的诞生。

  灵感的种子在课间玩闹中产生,美妙的作品也在不知不觉中诞生。“我和一个学生在工作室住了一段时间,每天积累,最后帮助她完成了作品《匠心育少年——广州市青少年工艺美术作品展》,作品广受好评,目前,这位学生还正在为广雅小学六年级学生设计扇子图案,将用来参赛。”

  传统文化世界90后的交友圈

  谭靖榆说,不管是年纪大的学生,还是年纪小的学生,都会成为她的朋友。“我们是用交朋友方式,进入互相学习的状态,很多要好的朋友,也都是我的学生,他们对我也是直言不讳,没什么顾忌的。”将社交圈与兴趣爱好结合,这位90后的生活与广绣结合密切。

  十年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被她视为作为一名广绣教师的责任,“唯有看到成效,才会让他们有继续学习的兴趣。”这种真心的付出,既让她收获真挚师生情与友谊,也让广绣传承不断流。

  “作为朋友,我希望他们学得开心;作为老师,我对他们最大的期望,是可以用更年轻的思维去创作广绣作品,让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发展得越来越年轻。”这也是她的教师节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