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脸,经常被爸爸妈妈‘晒’在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可能不安全。”在“六一”儿童节前夕,上海市闵行区蔷薇小学10岁学生章楚依向即将举行的中国少年先锋队上海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提交的一份提案引起社会热议。

  当成人世界正在讨论大数据时代的私人信息过多暴露在公共空间时,中国的一些小学生也开始意识到——在互联网上,保护自己的肖像等私人信息也很重要。

  章楚依和她的小伙伴希望表达的是——反对父母过度“晒”娃。“爸爸妈妈如果要在网上‘晒’我们,应当先征得我们同意。”她说。

  章楚依所就读的四年级某班有超过30名学生,调查显示近七成学生曾经被父母以不同的方式“晒”在网上。而这所学校针对三至五年级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八成孩子有被“晒”经历。而且无论有没有被“晒”,受访孩子中绝大部分不乐意自己的照片和信息被随意“秀”在网上。

  章楚依认为,就好像妈妈教育孩子注意人身安全那样,人脸信息的安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最好不要经常“晒”。

  “脸和身体都是隐私,不能随便分享。”“现在可以‘用脸’办很多事情,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就可以识别人脸。”“人脸信息还可以用来开关门锁。”“大人们用手机支付的时候,好像也可以选择人脸识别。”章楚依和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些孩子担心自己的肖像今后会被陌生人恶意使用。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

  章楚依和她的同学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全班大部分学生佩戴了家长为他们购买的儿童电话手表,位置定位、双向通话、SOS求助等功能,让孩子们觉得安全而方便。尽管他们还没有使用手机,但是已经感到了父母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和“风险”。

  章楚依的困惑不无道理。在中国,人脸识别应用正逐步扩大,对成年人来说,考勤、支付、交通出行、入住宾馆等都可以“刷脸”,脸部信息使用逐渐普及。有人认为,儿童的脸部信息应当受到更严格的保护,这将有助于避免和减少拐卖儿童的可能性。

  “中国各地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安全保护及相关的安全教育,是激发儿童自身网络隐私意识及相关安全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主任周建军说。

  他认为,让孩子主动意识到在互联网上也有个人隐私的界限,这对保护儿童肖像权等在内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一件好事。

  绝大部分得知章楚依这个提案的家长都表示,可以用镜头记录孩子的成长,至于在网上分享与否,还是需要先倾听孩子的想法,未成年人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今天的小学生,大部分出生于2010年前后,这一代少年儿童很快也会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隐私界限意识,显然比现在的成年人更强。”周建军说。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