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可缓解热岛效应,又可驱除雾霾,好处多箩箩。如何引风导风且看专家答疑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杨辉

  日前,北京为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提出构建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消息一出,网友热议北京建风道“引风除霾”。广州和珠三角城市夏季热岛效应明显、秋冬季节灰霾污染也不少,对此,广东规划领域和环境领域的专家呼吁,广州和珠三角最好也能建设风道,来散热驱霾,对于北京建设宽度500米以上的风道,广州可以不必拘泥与此,风道建设越宽越好。

  1、城市风速下降明显

  “广州和珠三角有必要建设城市风廊道。”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说,规划领域以前没有考虑风道,风道建设是这几年集中提出的。

  近30年来,珠三角城镇由过去孤立的点,扩张成城市连绵带,低平区域逐渐被填充;城镇建筑物高度由3米左右,提高到现在30-100米的高度。超高建筑和近水楼盘的大量兴起与建筑密度的增加,阻塞了风道,降低了空气的通畅性,增加了污染与热岛效应发生的几率。

  马向明总工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以前的城市没有现在这么大,城中聚集的人口没有这么多,房子也没有现在这么高,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未考虑到通风问题。这几年,大城市集中出现灰霾等城市病。2010年以后,城市风道的概念才被决策者们留意。“以前的房子很少有比自然植物高,现在房子都是30-100米的高楼,还有很多超高层建筑,建设风道很有必要。”

  在建筑和规划领域,城市建筑屋顶与大气边界相接的界面被称城市下垫面,粗糙下垫面将阻碍空气的流动,城市郊区空气交换困难。广东省规划部门此前采集珠三角大量气象数据显示,风道建设很迫切,以深圳罗湖为例,过去30年的风速数据显示,由于周边高楼越建越密、越建越高,30年来当地风速下降了1.6米/秒。

  中山大学环境气象研究所所长范绍佳教授等研究也显示,1973-2007年,广州风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城市化使平均风速每10年减小0.25m/s。北京市1970-2005年城市化使平均风速每10年减小0.5m/s。风速下降导致秋冬季节城市空气污染物吹不出去,夏季城市的热量也难挥发。

  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杜尧东2015年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称,城市建筑物密集后,全国的风速减小很明显,地表建筑太多太密增加地表粗糙度,空气流动减缓,城市的大气自净能力减弱,大风日数减少,风速减小,风吹不动带来国内城市的灰霾天数增多。

  2、南沙是广州上风口

  中山大学范绍佳教授认为,此前广州的空气变差,与规划不到位也有关。城市的规划、建设没有照顾到广州的气象特征,通风通道留得不足够,阻碍空气污染物的向外传输。广州的季风规律是: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吹东北风,每年4月—9月吹东南风。他认为,相关部门应该重新审视现有城市规划,看看其是否符合污染物排放和扩散规律。

  “比如在南沙规划上,南沙是广州的上风向、上风口,如果南沙建设堵住了广州的风口,城市内风速下降,肯定会影响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城市的风口不能堵住。”范绍佳认为。在珠江两岸修建这么多高楼大厦也不对。“江水很冷,陆地很热,温差会产生江风,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会阻挡江风吹上岸。”

  “广州东西走向的街道,比如东风路两侧建起很多高楼大厦,其实就形成了一堵东西走向的高墙”。范绍佳说,这种高墙能阻挡住东北风和东南风,使机动车产生的污染物无法被风吹跑,于是囤积在道路上空,“要考虑给季风留几个口子,留一些通风通道,让风能够吹走污染物。”

  据了解,城市中空气流通主要来自是城市风压差。城市风压差主要缘于城市环境中的建筑格局的影响,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差值,因此在独体建筑周围会形成一定的风区;在群体建筑中则容易形成狭管效应,形成局地疾风区和局地静风区,夏天人站在两幢高楼之间就能感觉到“穿堂风”特别大。

  为提高自然通风能力,一些规划专家认为,城市在水平结构上,应合理降低建筑密度,相当于将带状结构或网状结构转变为有机分布的散点,扩大气体环流的作用空间;垂直结构上,宜将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通风道。

  专家答疑

  答疑1

  风道该建在哪?

  “珠三角有很多河流,河道就是天然的风道。两者可以结合起来。”马向明总工说,珠三角不能去填河,比如东濠涌、南沙、从化等地河流就不能填,同时河边不能随便盖房子占满河道两岸。为了发挥河道最大风道作用,应该尽可能把河道两边的地留出来,建设绿地。

  范绍佳教授建议,相比北京,广州有珠江这个天然风道优势,广州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把珠江航道和两边的土地留下来,不要密密麻麻在江边建满高楼。考虑广州季风方向,广州尤其要在东北、东南方向留下风道。

  据了解,理想的城市通风道最好能结合城市中的天然廊道或自然要素(如江河湖泊、沟渠绿带等)进行规划布置,因为多种类型开敞空间的整合有利于形成足够空间宽度的城市风道;另一方面,基于自然要素的城市风道由于水体绿化的蒸散功能,其通风排热作用更为明显。

  长期关注广州空气的广州“清气团”环保科普小组负责人晏磊告诉记者,广州尤其是越秀区等老城区特别有必要建设这样一个风道。但目前大量高楼挡住风道也没法拆除,“只能是未来的新城规划和建设中,注意留下风道。”晏磊说。

  答疑2

  风道该怎么建?

  风廊建设并不容易。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何永说,风廊具体的量化标准的制定十分复杂,将综合考虑避灾、景观、生态、游憩、排污、降噪以及空气流动等多方面的因素。

  上海市气候中心史军高工2016年1月发文指出,在新的城镇规划中,要留出生态绿色通风廊道,而且应在风道上广泛布绿。通风廊道设计要尽可能长和宽,同时要控制主要风道两侧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城市建筑布局要适应城市的冬夏季盛行风向和海陆风环流特点,建筑高度从内陆向沿江、沿海逐渐减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有专家认为,城市路网也是一种风道,确定道路过程中,要考虑城市盛行风向、山谷风、海陆风,以改善城市整体通风。对于南方城市,由于夏天时长炎热潮湿,有效的通风很重要,要是城市路网方位与夏季主导风方向一致,或在一定角度范围之内,更容易降温除霾;北方城市冬天长气候严寒,要是城市路网与冬季盛行风成一个偏斜的角度,最好是45度,能降低城市街道冷风速度。

  答疑3

珠江两岸为大雾所笼罩,引风驱霾未尝不是一策 羊城晚报记者 黄巍俊 摄珠江两岸为大雾所笼罩,引风驱霾未尝不是一策 羊城晚报记者 黄巍俊 摄

  风道多宽合适?

  “风道建设当然越宽越好。”中山大学范绍佳教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计算机里的城市风场模拟实验表明:城市通风道的实际效果与风道的总体宽度密切相关。一般风速情况下,宽度80米以下的城市通风道效果并不十分明显,风道宽度只有在150米左右的时候才能形成理想效果。在广州、北京这种高楼密集城市,这么宽的街道难以建设。

  “廊道宽度小于200米是不起作用的,北京提出建设500米宽的风廊,广州和珠三角的风廊也要有几百米,有条件宽度到800米也可以。”马向明总工告诉记者。实际上不是要建设风廊,而是政府需要管控出一个风廊,不一定要拆掉现有的高楼,而是控制未来的建设高度、建筑密度等,把城市风道管控出来。

  国内城市目前很少有建成风道的。2010年,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曾邀请德国专家将排涝河设计成“通风走廊”。然而,由于开发区内厂房和排涝河两边防风林的高度均不足,“穿堂风”根本无法形成。

  《珠三角区域绿道总体规划纲要》表示,绿道具有生态联系功能,是城市风道。广州建设了4条南北向绿道:1号西岸山海休闲绿道、2号东岸山海休闲绿道、3号珠三角文化休闲绿道、4号广珠生态休闲绿道。这些绿道作为风道的效果还有待评估。

  记者采访中,专家也建议,风道建设不是一劳永逸,完成城市通风道的建设后,应根据气候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并作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