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防性侵教育留下太多空白,只有社会健全“安全网”才能阻止悲剧

  制度篇

  近四成家长从未教孩子预防性侵

  “背心、裤衩和裙子覆盖的地方,就是隐私部位”“不保守坏人的秘密”……费云霞念着生动的口诀,向台下的学生们比划着。在讲到“隐私部位”时,很多孩子都低下了头,需要她一步步引导。

  这里是湖南溆浦县高桥村合田学校。90后女教师费云霞并不在这里任教,此刻,她的身份是一名“女童保护”志愿者,也是一名儿童反性侵讲师。

  “女童保护”发起人之一孙雪梅介绍,目前我国缺少自上而下的儿童防性侵教育权威教案和标准。

  2015年,“女童保护”对多个省份的4719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四成儿童对隐私部位概念认识不清,仅44%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性教育”。

  家庭教育同样缺位。在363名受访小学生家长中,有近四成家长从未向孩子讲过预防性侵害的知识。

  防性侵教育“留白”,暗藏风险:当面对“如果有陌生人摸你,让你感觉不舒服或者不愿意,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9%的学生很害怕但不敢说,3%的学生选择忍忍就好了。还有40%的学生选择了“大声呼喊”。“不敢说”和“忍忍就好”会无意中纵容罪恶,而“大声呼喊”可能酿成悲剧。国内外防性侵专家都强调,如果性侵发生在密闭偏僻场所,儿童大声呼喊,可能导致犯罪者起杀机。

  监管

  学校管理与隔代监护

  “如果学校都成了罪恶之地,孩子的安全从何谈起?”万女士没想到,12岁的侄女小万(化名)会在校园遭遇维修施工人员李某的性侵。

  记者走访发现,多起校园性侵案背后有共同的“病根”。

  ——校园监管存在盲区,校园没有设置监控摄像。

  ——学校负责人管理意识薄弱法治意识欠缺。

  ——家庭里祖辈监护“有心无力”“掉链子”。2014年,江西石城县4岁留守女童小芳(化名)遭邻居奸淫,案发时小芳的爷爷去菜园种菜……

  “女童保护”统计的2014年公开案例中,在监护缺位前提下,施害者临时起意的性侵儿童案有272起,占54.08%。

  法制

  赔偿取证与男童保护

  2015年11月,刑法修正案(九)将“嫖宿幼女罪”废除,并将猥亵罪的客体扩大到男性。这对于保护未成年人无疑是重要的法律进步。

  但构筑儿童保护法律体系的工作,远未结束。

  在多起性侵儿童案中,施暴人员被判刑,但民事赔偿一直微不足道。2015年,吉林市吉纤幼儿园园长强奸女童案,受害者仅得到1098元的治疗费和鉴定费。对于后期高昂的心理治疗费用,法院以“尚未产生”不予支持。

  “等到治疗结束产生费用后再申请民事赔偿,还将面临着诉讼时效已过的问题。”受害者母亲说。

  法律专家建议延长未成年人性侵害的索赔诉讼时效。

  同时,性侵儿童案件问题目前还面临较为严重的取证难。

  此外,在现行法律中,强奸罪只在受害者是女性时才成立,而猥亵儿童罪只适用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成为男童保护的法律盲点。

  长期从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的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莹表示,在她接触的很多案件中,对于男童的奸淫行为往往认定为猥亵儿童罪,满14岁的男孩只能以受伤害程度定罪,如果没有受伤,侵害者甚至无法被定罪。

  在“女童保护”统计的2015年340起公开案件中,至少有20起案件涉及男童被性侵,受害男童超过60人。

  后续

  心理救助的机制建设

  夏季来临,小兰(化名)却只能穿着长袖,她的左臂布满刀疤,这是无数次尝试自杀后留下的印记……

  小兰10岁起被继父性侵,13岁查出怀孕流产,继父拉着母亲跪在她面前,恳求她保密。在“家丑不可外扬”的压力下,小兰变得更加内向和压抑,产生严重的自杀倾向。

  中科博爱(北京)医学心理研究院总院首席咨询师叶前介绍,儿童被性侵后很容易罹患焦虑、抑郁,创伤特异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救助,容易罹患严重的心理问题,精神病或人格障碍。

  叶前表示,很多地方缺少有资质的心理干预机构,一些心理咨询所的费用高昂,让受害者难以得到有效救助。

  本版文字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