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辉走访老建筑白云楼追寻鲁迅先生在广州的足迹。广州日报记者 莫伟浓 摄杨华辉走访老建筑白云楼追寻鲁迅先生在广州的足迹。广州日报记者 莫伟浓 摄
越秀山育才校舍在呼吁后得以保留。(杨华辉供图)越秀山育才校舍在呼吁后得以保留。(杨华辉供图)
杨华辉杨华辉
通过不断呼吁 罗明燏故居最终成为广州历史建筑。(杨华辉供图)通过不断呼吁 罗明燏故居最终成为广州历史建筑。(杨华辉供图)

  17年,记录和挖掘1000多座广州老建筑,开设微博“古粤秀色”拥有2.2万名粉丝,日均转载量达30万。

  这是酷爱研究历史建筑的“80后”广州仔杨华辉过往17年为留住城市历史记忆所做的努力。

  事实上,杨华辉是五羊小学的一名教师,最初,寻访、摄录历史建筑只是他的一项业余爱好。而正是这个爱好,他召唤起人们对于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的热情。

  最近,“古粤秀色”正式注册成为广州首个文保社会组织,由杨华辉牵头编写的乡土文化教材也正式进入了越秀区的教学课堂。

  “我希望,把保护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城市发展痕迹的理念,根植到年轻人的心中。这样,将来每一个广州仔、广州妹都会有一份完整的城市记忆。”杨华辉说。

  文/广州日报记者谭秋明

  老街坊 新街坊

  变得实在太快 开启老建筑保护之旅

  白色T恤、卡其色休闲裤,胸前挂着一部大相机,到约定的时间,杨华辉从熙攘的白云路一侧轻快走来,他不时举起相机拍照,和路边的小士多老板挥手打了下招呼。

  2011年4月开始,杨华辉以“古粤秀色”为名,开通了认证微博,以美图加美文的方式,展示和推介广州的历史建筑,至今这个微博拥有2.2万粉丝,日均转载量达到30万。

  “在广州跑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街巷深处,每一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通过日积月累,挖掘搜集老建筑故事,告诉在这里生活、来这里观光的人们。”说话间,杨华辉用手推了推金丝眼镜框。在2000年,杨华辉还是一名师范生,学校位于西村,要住宿。周末回家的路途,每每登上公交车,他就会挑个靠车窗的位置,向外张望。这趟车开出不久即转上高架桥,极目远眺,杨华辉心中忍不住感慨:“变得实在太快了!”

  其时,广州启动了内环路和地铁建设工程,公共交通建设带给市民对新生活的希冀,也引起一丝丝焦灼——为了新城市的建设,一些留存城市记忆的老建筑要被拆除。

  自此,他开启了十多年的广州老建筑保护之旅。一开始,他似乎是孤独的。工作以外,不是泡在图书馆查阅史料,就是背着大相机走街串巷,和街坊攀谈,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广州老建筑的“口述历史”。

  令他从来不觉孤独,甚至兴味盎然的,是那些老建筑的影像和故事,穿越街巷深处的春秋冬夏,他留下了3T的历史建筑影像。“将来,我们的后代见到(这些影像),他们就能感知时空变化中,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历史。”

  挖老城魅力 种珍爱城市记忆理念

  “夜漫步堤岸远眺,袅袅送夕照……”说话间,杨华辉的手机响了,铃声是最近很热的一首粤语歌《古粤秀色》。

  “听这首歌,你就明白我的心,明白有多少人在关注这座城市的变化、成长。不夸张地说,听一次,我感动一次。”说着,他随手在手机里点开了这首歌的“星光版”,接着介绍道,这首《古粤秀色》最初是用普通话演绎的,作曲者是一位信息技术老师,而词作者则是一位数学老师。2010年,广州办亚运时期,这首歌的MV在北京路步行街的大屏幕上连续播放了1个月。“现在旧生聚会,大家都会唱这首歌。”这是杨华辉颇为自豪的一件事。

  而最近,这首歌的粤语版,又在广州的街头巷尾火了一遍,正在流行的MV版本却是在2014年拍摄的,当时,电台主持、知名演员、专业歌手、音乐人、电视台主持人、岭南文化研究学者、社会志愿者、学生老师等2000多人参与了摄制,文物、历史建筑、街巷风情纷纷入镜。

  其中,有一个镜头:“古粤秀色”的几个创始人,一起登场,他们的孩子骑着“膊马”,从五仙观的岭南第一楼走出来,“在南粤秀美,你我需要务实做认记,前路以挚诚播种忆记。”的歌声中,一起放飞气球。

  “那时,我儿子4岁多,他现在上小学了,会拿着我那台旧的佳能相机和我一起跑街。”杨华辉说,生活向前,城市变迁,除了希望把老城的魅力挖掘、记录、保存之外,他更希望在年轻人的心中播种下珍爱城市记忆的理念。

  有趣的是,很多老广州在看了MV之后,在微博、微信上给杨华辉留言,询问一些景观的地址和历史。“有的在广州生活了几十年的,听说过,却未去过。有的是小时候去过,现在想找回去看看,已经找不到。”

  每天在“古粤秀色”的微博、微信平台上,都有上百上千的留言,“大家都有一份爱城市的情怀,都有一份想清楚了解自己城市历史的好奇,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还是从外地来到这里寻梦打拼的外乡人,因为喜爱,所以关注。总是有记者问:‘为什么你能坚持十多年,一直在走,一直在寻找,而不知疲倦?’大家的热心和期待,就是我的答案。”

  “挖掘一栋老建筑的故事,往往要花上好几年”

  杨华辉的个人微信名称叫“辉哥哥”,而给他写信,或者在微博、微信上留言的,总是称呼他为“老师”“博士”“教授”。

  “我还是喜欢大家叫我‘辉哥’,亲切,好似街坊街里一样。”最近,杨华辉任教的小学已经开始放暑假,但前来找他“开小灶”的硕士生、博士生却开始多起来,只要能抽出时间帮忙,他几乎不拒绝,“多一些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关注和研究城市的历史建筑,多好啊!”

  背着相机跑街17年,杨华辉已经做到眼前闪过的建筑,看一眼就能发现“玄机”。“我没有老师,街坊就是我的老师。”他对每一个前来求教的学生都这么说。

  “寻找和挖掘一栋老建筑的故事,往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杨华辉有一本“谜的记账本”,记载着那些他已经发现,但还没有挖出根底的历史建筑。

  “有一间拍过鬼片的靓屋。”他翻开记账本,跟新近来请教的研究生这么说,男孩子仰起头,凝神望他,期待着一个精彩而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一间靓屋坐落在恤孤院路,是这条路上目前为止最大的一栋历史建筑,你看,我翻查到它的航拍照片,还有,这里曾经拍过一出鬼片,国内的电影,镜头很美,很完整,但很遗憾啊,我查了六七年都没有查到它的历史。”

  “老师,你还查吗?”男生急不可待地问。“查!”听到这笃定的答案,男孩子俏皮地吐了吐舌头。

  在过往的17年中,花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去挖掘一栋老建筑历史的经历,杨华辉可以讲上三两天。最近,追寻10年的东山彩园的历史终于浮出水面,“我真的兴奋到睡不着啊!跟报料人联络的时候,心怦怦直跳。”10年前,在一本华侨志上,杨华辉发现了东山彩园的照片,于是用心寻找,却怎么都找不到这座建筑的影踪。他在微博、微信上求线索,热情的人们辗转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最近,他终于联系上彩园主人的亲戚,还原了这栋华侨旧居的故事。

  “看,拍照,对比,只是基本功,用心去和街坊倾谈,特别重要,尤其是那些了解街巷旧事的老街坊,好好地和他们聊,搜集信息,再回来对比看过的书籍、地图上的记载。”杨华辉总是这么跟学生们和那些热心文保的人们说,认识一栋老建筑,你要和它“讲感情”,过往,他记录过的1000多栋老建筑,每一栋他都要探访四次以上,有的甚至是数十次。

  心有焦灼 是因为它们或将消失

  最近,杨华辉正在做白云路一个“题目”,“酝酿了好些年啦,读了不少书,才开始着手。”恰恰是台风天,酷热异常,走了一小会儿,细密的汗珠已经布满杨华辉的面上,他伸手一抹,甩了甩手,举起相机,又开始拍照,儿子放暑假了,他要管起来,空出身来跑街的时间很有限,抓紧一两小时,拍照,踩点,回家再整理、比对。“暑热天,每天能跑两个钟头,很满足了!”

  “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是海印石,海印石上有东炮台,估计再往前,就是以前的老火车站了,这附近还有水上飞机场和海上跑道,还有一间冰厂。”每次,他都是做足“功课”才出门,而这些“功课”的难度,却有点超出意想。

  譬如,文科出身的他,要去钻研砌砖法,“看书,向建筑师傅请教。”要记住各种岭南植物,“你看,这是细叶榕。看历史图片判断街区方位、原貌,观察植物也是其中一种方法。”

  闲谈间,杨华辉还透露,他有一个爱好——存钱买书、抢书。原来,一些历史图集或者地图,动辄上千元,而且,多数是孤本,不及时抢下来,将来花多少钱都买不到。

  “这条路上,每一座房子,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如果都能记录下来多好!”他感叹,有人笑他“一根筋”,为了理清一栋建筑的来龙去脉,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拍照片只是让大家知道它的美,一定要把历史、把故事都挖掘出来,它才有生命、有灵魂。”这正是杨华辉多年来一直坚持的。

  最近,他一直在寻找白云路上的老广州火车站。“我为什么要找到它?很简单,让大家知道当年境况,让大家去思考,假如将它保留住,我们的城市是不是会有一个美景和回忆。”他说,时代的变迁步伐很快,但是一些理念的革新,速度也快,过去,大家觉得不再值得保留的,在今天看来,或者它是弥足珍贵的,“希望大家都常常去思考,怎样去更好地保留我们城市的文化根脉。”

  “辉哥”是谁?

  杨华辉,人称辉哥哥,辉老师,“80后”小学老师,广州首个文保社会组织“古粤秀色”的发起人之一,从1999年开始研究和拍摄、记录广州的历史建筑,17年间,寻访、挖掘1000座广州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2015年荣获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人物称号。

  “民国建筑骑压明城墙”之争,保护妙高台、金陵台、恩宁路和骑楼建筑,提出“破坏性修复”观点等,是近10年,广州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事件,每一桩,每一件,都与我们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根脉相连,而且牵动着每一个广州市民的城市记忆,杨华辉不仅仅全部参与,而且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和建议。

  此外,杨华辉本人还通过摄影与设计原创明信片,创作粤语歌曲,以及编写乡土文化特色教材等方式,大力向社会各界宣传推介广府文化和广州历史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