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凌晨,强台风“妮妲”在深圳登陆,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它以33年来最强台风姿态,正面强袭世界最大城市群之一的广东珠三角地区。截至目前,“妮妲”影响力正在消退,珠三角总体防台风防汛形势较为平稳,尚未收到重大灾情报告和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报告。
有人评价说,尽管强台风登陆后的势头不如预期,但积极应对好过疏忽大意。而回头看来,一项项数字,见证这次迎战台风的点点滴滴。
文/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刘大江、周科、赵瑞希、欧甸丘、田建川、孙飞
台风“妮妲”2日凌晨登陆深圳,这是1983年以来正面吹袭珠三角的最强台风。截至目前,“妮妲”影响力正在消退,珠三角总体防台风防汛形势较为平稳,尚未收到重大灾情报告和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报告。
确保人员安全是防灾救灾的核心。迎战数十年一遇的“最强”台风,没有重大灾情报告和因灾造成人员伤亡的报告,就是交给社会的最好报告。此次抗击台风的成效,折射出珠三角防灾救灾的应对更加成熟,救灾体系迈上现代化轨道。
广东的选择:生命大如天
市民声音
广州市民张天华:按照老观念,灾害来临,应该坚持工作,坚持生产,才是人定胜天的表现。现在观念不一样了,政府出台停工等措施,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一些商贩、公司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停工、停业、停市这些措施对企业生产、生意肯定有一些影响,但我们拥护,毕竟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防灾抗灾减灾需要占用消耗资源,发展经济同样需要占用消耗资源,两者一旦发生冲突,孰先孰后,孰重孰轻?
广东的选择坚定而果断,因为生命大如天。
抗击强台风“妮妲”,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把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摆在第一位。
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防御台风“妮妲”的紧急动员令,按照Ⅰ级响应的规定,要求各地采取停工、停业、停市、停课、停运等“五停”或“四停”措施,除确保足够的防灾救灾力量和应急值守人员外,不涉及国计民生和城市运行的企业事业单位可安排放假或换休一天;开放各类公共设施作为临时避风安置点,妥善安置转移人员。
广东省还下达“五个百分百”的命令:出海船只百分之百回港,渔排人员百分之百上岸,回港船只百分之百落实防御措施,四个区域(暴潮巨浪高危区、小流域洪水高危区、山区地质灾害高危区、滨海旅游度假区)人员百分之百转移到安全地带,危破房、低洼地简易房、户外施工作业人员百分之百转移到安全地带。目的“确保不留死角、不漏一人”。
在珠海,记者看到,一些居民应对台风时井井有条、丝毫不乱。一打听,才知道当地很重视对群众的防灾抗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
1日14时28分,在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一家小商店打工的刘诺知收到短信:台风“妮妲”将正面袭击珠三角……广州市区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台风红色预警信息,发信人是“广州市气象台”。
台风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为市民防风避险提供了支撑。广东省应急、三防、气象部门在运营商支持下,向全省用户发布预警信息。
截至1日19时,珠三角一共有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7座城市采取了应急措施。
截至2日17时,广东省各地共开放应急避护场所8489处,临时安置避险转移人员64.5万人次。
盘点:“妮妲”造成财产损害比预期低
数据分析
有一组数据值得我们注意,据广东省民政厅通报,截至2日17时,强台风“妮妲”致广东直接经济损失2.88亿元,暂未收到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报告。
相比此前登陆珠三角地区的台风,“妮妲”造成的财产损失明显较低。这固然与“妮妲”登陆后强度不断减弱有关,同时也是广东防灾预警和救灾动员能力不断增强的折射。
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副总指挥许永锞说,台风登陆前,广东省应急、三防、气象部门联系通信运营商,已向全省1.2亿手机用户发布了台风预警信息。
目前,广东已有95个省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包括台风、地震等在内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都可依托该系统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邹建军说,作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试点省份,目前广东已经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省市县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管理平台。
台风登陆后,持续降雨容易造成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广东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省份之一,目前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824处。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黄奕锋说,广东选取了17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固定的仪器设备,对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有关动态数据可实现自动记录、传输和及时发布。
总结:救灾体系现代化须“预”字当头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台风“妮妲”来临前夕,深圳“史上”首次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启动全市防台风和防汛I级应急响应;广州、佛山等多个城市实行“五停”:停工、停业、停市、停课、停运。广东各相关政府部门做好了抢险救援准备和应急保障预案,打好了科学防灾救灾的基础。这是一场对珠三角城市救灾体系的全面检验,尤其是对预防灾害能力和水平的考验。
科学预防灾害,才能确保台风暴雨来临之际城市的正常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不断提高自然灾害的防灾救灾能力,实现救灾体系现代化,尤其注重弥补广大农村地区防灾救灾的短板,加大对防灾设施薄弱地区的投入,同时在防灾救灾的演练中不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就能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