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我院儿科医生缺乏,10月13日起,暂停急诊儿科每晚11时到次日清晨8时。”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以下简称“东院”)发出告示,之前该院急诊儿科24小时接诊,改为仅早上8时到晚上11时接诊,从晚上11时开始的下半夜暂停急诊儿科,仅收治危重症患儿。据媒体报道,这已经是自去年12月以来,广州第5家停止儿科夜间急诊的医院。
近日,记者联系到该院儿科主任柯志勇,他表示,东院仅取消下半夜急诊接诊工作,但儿科急诊保留了“抢救”和“120出车”功能,不影响危重病人的抢救。
“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
“我们东院的医生,在高峰期时连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柯志勇坦言,停止夜班急诊的主要原因是缺人,医生排班排不过来。他告诉记者,原本东院有近20个儿科医生,全天大概问诊500个病人。但去年走了4个,现在还有两个在休产假,短期内难以补上。现在加上退休教授,全东院也只有14个儿科医生。
“停止夜间班后,我们打乱了值班顺序,所有人都轮流负责门诊、急诊、普通儿科病房、新生儿病房,爱婴区查房。如果东院人力缓解,一定会恢复接诊工作。但目前人才缺口比较严重,近期预计无法解决问题。”柯志勇说。
东院儿科取消下半夜急诊接诊工作,如果遇到重病人怎么办?柯志勇表示,病房的值班医生会进行问诊抢救。
儿科医生收入低于其他科
记者了解到,这并非广州第一家医院出现这样的情况。去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儿科就贴出急诊儿科暂停服务的通知;今年初,广州又有广医二院等3家医院接连挂出夜间儿科急诊停诊告示。今年起,全国已有上海、南京等地多家医院贴出限制儿科挂号数量、暂停儿科急诊甚至暂时关闭整个儿科的通知。
业内人士表示,导致儿科医生供需矛盾的原因很多。其一,儿科是“哑科”,问诊不易,急症量又大,家长情绪波动较大;其二,由于儿童一般只能做一些常规检查,儿科医生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科。另一方面,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儿科医生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柯志勇认为,儿科医生的流失还与网络医院、社会办医疗机构不断兴起有关,“我们有两个医生去了社会办医疗机构,因为那边的待遇更好。”他坦言,近两年来因为待遇原因,医院一直没有招到人。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日均门诊量1.2万—1.3万人次,仅有600多名儿科医生分班次予以消化,同时还有大量手术、住院儿童的治疗。1个儿科医生干了3个成人医生的活,工作量处于超饱和状态,但他们拿的只是成人医生的1.1倍工资。
由此,医疗圈内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一钱不值小儿科。”
破题
建议三甲医院诊金50元起
如何留住儿科医生?柯志勇说:“如今东院门诊普通号4元,其中诊金3元。急诊号7元,其中诊金6元。而私人医院的医生诊金却高达300元。”
在他看来,诊金低会导致严重后果,“首先,病人不重视问诊过程,可以随时再挂其他医院或其他医生的号;第二,三甲医院爆棚,因为诊金差不多,社区医院没人去;第三,医生觉得没有体现价值。”柯志勇建议将三甲医院的诊金起步价调整到50元起。
“要留住儿科医生,关键还是加强儿科医生的岗位荣誉感、获得感,提升他们的待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院长龚四堂在接受采访时说。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曹斯 实习生 杨慧
责任编辑: GDN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