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盲有什么体验?机器如何30秒识别人体面相?近日,2018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拉开帷幕。本次毕业展分大学城校区和广东美术馆2个展区,共展出16个专业35个专业方向,1221名本科生1124件(组)毕业作品。本报全媒体记者带你与这些毕业作品来一个“亲密”接触,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趣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碧君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今年的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和广东美术馆布展,共展出16个专业35个专业方向,1221名本科生1124件(组)毕业作品。其中,大学城美术馆、雕塑分馆、影像分馆展出工业设计、视觉艺术设计等专业作品,展期为5月26日至6月27日;广东美术馆展出国画、油画、版画、水彩、实验艺术、艺术人文研究等造型类、装置类作品,展期为5月31日至6月24日。
据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介绍,本届毕业展部分作品首次“走出广美”来到广东美术馆展出,不仅获得更好的展示平台,还给大学城展区的毕设作品创造更多布展空间。同时,全景式展览模式展示学生4年的学习成果,也丰富了城市的艺术氛围。
美术教育学院教授陈朝生认为,今年学院的整体毕设作品在观念上比往年有所推进,学生思路更活跃,视觉表现形式更多元,语言风格也更多样。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平云说,今年学院共展出十个设计板块,各具特色,亮点不少。如数字媒体艺术和信息设计等专业专注于信息技术与艺术、商业的结合,科技感十足的作品总能引发观者对人、社会、哲学等方面的思考。
体验脸盲症:脸盲症患者看到了啥?
走进大学城美术馆一楼1号厅,由“一大六小”的玻片人脸图装置组成的脸盲症体验展区十分醒目,无论大人小孩来到装置面前,都会不断地拨动透明的亚克力玻片。原来,通过将玻片全拨向右边,人脸特征瞬间变得异常模糊,而这就是脸盲症患者所处的人脸世界。
说起灵感来源,美术教育学院的阮雨晴和区绮君说,她们发现,脸盲症是一种易被大众忽略或误解的精神疾病。“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认不出人’,其实不属于脸盲症的范畴。”光是搜集文献资料,他们就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然而你,两人到机械厂切割了2000多块亚克力玻片,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方便玻片运动的构件,再逐一将模特人像的贴纸手工贴在玻片上。
阮雨晴介绍,大的玻片人脸图藏着一个叫“舵机”的人体感应小装置,每3分钟左右拨动一次。“不过由于参展人数较多,装置就不停地触发感应,几乎没怎么停。”
“望闻问切”:给三十六行开“药方”
“外卖员若经常出现心烦焦虑症状,应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捏按神门穴,每次1~3分钟。”在美术馆四楼9号厅,一个名叫“穴”的毕设作品能“望闻问切”,指出观展人的职业病和相应穴位的按摩手法,观展人既能拿到“药方”,也能在写满穴位的人体纸板寻找相应穴位。
记者了解到,给36种职业人群开“药方”的是来自美术教育学院的李宇晴,由于家里经营中草药店,她从小便受到中医药的熏陶,上大学后也乐意用艺术手法介绍中医药知识。她发现一本中医典籍中对人体穴位的图像介绍“不太好看”,决定从艺术表现形式上重新呈现。
“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李宇晴以职业疾病入手,选择医疗、教育、美术等职业的从业人员为目标“诊疗人群”,调查他们常遇到由职业带来的心理或生理疾病。为此,她查阅了大量中医典籍资料、采访相关从业人员,确定症状并逐一制作按摩穴位的治疗“药方”。
作品速览
面面相“趣”:
体验者站在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大型玻璃钢人脸塑像前,通过装置内的人脸识别技术,可获取属于自己的面相分析,上面写着如“宜吃苹果”“忌袜子破洞”等建议。
兔圈:
一个六边形的玻璃与榉木制作成的饲养箱内,布置了床、楼梯、餐桌、干草放置器等起居用品,供它的主人kami兔使用。观展者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了解kami在饲养箱里的生活情景。
它有灵魂:
一个白色投影幕,一个约55立方分米的黑匣子,这些“不起眼”的设备却能让观展者的随身物品现出“原型”。观众可以随意将随身物品放入黑匣子,屏幕上就会显示该物品的“灵魂”。物品的大小和颜色都会影响“灵魂”的形态,它们时而变大变小,时而发出奇怪声音,互动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