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班级做事,是为了给孩子“加分”?
家长张女士向记者感叹,每次儿子学校搞什么活动,比如运动会、文艺汇演什么的,需要做海报、买服装或者准备些水和食物,老师只要在群里发一条“哪位家长可以帮忙”,两分钟内就会有五六位家长回复说“我来办”!自己本想替孩子做点事,一次都没成功,虽然享受了“搭车”之便,也会心生忐忑,总觉得为老师、为班级做得太少。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重庆多所中小学,发现家长帮忙搞卫生的现象并非少数,尤其以小学低年级居多,但大部分家长是自愿来帮忙的。
在巴南区某小学二年级的教室里,3名学生正忙着整理讲台,4名家长有的扫地,有的摆放桌椅。
“我们都是自愿来帮忙的,孩子那么小,能干什么呀?”一名妈妈对记者说,孩子还小,等到高年级再锻炼劳动能力也不迟。
“帮老师做事,其实也是为了孩子!”在南岸区某小学门口,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经过努力,当上了班级家委会代表,“我就是希望能通过为班级做事,给孩子加印象分”。
采访中,不少家长坦言,活动中越活跃、越愿意为班级付出的家长,确实能提升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班级活动中,热心家长们能帮助布置教室,帮老师购买活动物品,替老师迎来送往,出于对家长的感激,孩子能得到班主任老师更多的关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持这类想法的家长不少。在渝中区某知名小学,不少家长都是在老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自发到学校帮孩子打扫卫生。
但也有家长对此颇有微词。张先生的儿子刚上小学,前两天就接到班主任老师发来的一条短信:“家长您好!今天轮到您孩子值日,请您下午4点进班接孩子,谢谢。”他说,自己起初没明白老师的意思,后来一问高年级的家长才明白,孩子值日那天有的班主任会发短信过来,家长们进班后也会主动带着孩子打扫卫生。
张先生认为,老师要求家长帮孩子打扫卫生,并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让孩子们独立完成诸如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