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精细、饱满,线条粗犷,色彩鲜明、寓意吉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寓意,木版年画,是佛山传统文化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佛山传统技艺的瑰宝。2019年8月12日,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炳棠先生,走完了他潜心创作的一生,享年83岁。

  大师故去,但他传承与发展佛山木版年画的愿望并未中断。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带着师辈教给他们的精湛技艺,正在努力做出新的探索与尝试。

  [回顾]大师一生坚守木版年画

  据相关资料显示,佛山木版年画始于宋元年间,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早期,在鼎盛时期,制作年画的作坊达200多家,而今却仅剩冯氏一门。

  走在佛山市禅城区,穿过普君北路的车水马龙,进入普君南路的老巷子里,周边顿时安静了许多,会让人产生一种时光放慢脚步的感觉。在这里,有一处冯氏世家佛山木版年画百年老铺。换作以往,冯炳棠老先生可能正坐在铺子里创作。然而如今,他已驾鹤仙去。

  “父亲在佛山木版年画的承上启下环节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临走的一刻,还在惦记着木版年画的传承。”冯炳棠的儿子冯锦强近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父亲出生于1936年,因为曾祖父、祖父都从事木版年画业,父亲从小就耳濡目染,12岁开始正式学习木版年画。那时候木版年画作坊之间分工较细,铺子和铺子之间业务往来也较多,父亲会帮着家里去给上下游的铺子送货,他自己好学善钻研,别人也愿意教他,因此他学到了制作木版年画的全套工序。”

  佛山木版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金漆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以红、绿、黄、黑四色木版套印。用工笔绘彩、勾金粉等技法表现,使画面更显富丽堂皇、熠熠生辉。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等类型,用来祈福和装饰环境。大致分的话,佛山木版年画在制作技艺上有雕版、开纸、套印、开相、描金、填丹等几道大工序,细分起来,有20多道小工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市场萎缩等原因,冯氏家族没有大规模制作木版年画。冯锦强回忆称:“父亲那时候开了五金厂,家庭经济状况有了较大提升。之前做木版年画欠别人的钱都还清了。到了我9岁的时候,母亲检查出了鼻咽癌,不到一年就瘫痪在床了,父亲就将外面的生意了结,回家里照顾母亲。当时爷爷就说,让父亲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将木版年画重新做起来。”

冯炳棠遗作《狮舞岭南》冯炳棠遗作《狮舞岭南》
▲《狮舞岭南》的木版▲《狮舞岭南》的木版

  1998年,佛山木版年画的冯氏家族百年老铺重新开业。当时二十岁出头的冯锦强也听取了父亲冯炳棠的建议,放弃已经发展得不错的其他事业,回家跟父亲一起传承发展木版年画。“铺子是从我曾祖父的时候就开的,一直传到了现在。”冯锦强说。

  [展望]年轻一代努力探索“出路”

  2006年,佛山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冯炳棠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佛山木版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木版年画七十余载的冯炳棠,一生佳作众多。去世前,他始终坚持在木版年画创作的第一线。

▲冯锦强在翻看父亲生前雕刻的木版▲冯锦强在翻看父亲生前雕刻的木版

  如今四十多岁的冯锦强,可以说是其父亲的第一个徒弟,跟随父亲传承木版年画事业已经超过二十载。在熟练掌握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同时,冯锦强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将木版年画事业发展壮大的突破口。今年5月,在父亲的支持下,冯锦强和父亲共同发起了助力推动非遗传承人联盟--“梦想俱乐部”设想,希望通过搭建一个链接非遗传承人、商家、民间艺术爱好者、广大群众等群体的大平台,打造文化IP,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寻找一条“出路”。为了支持该计划,冯炳棠亲自创作了《狮舞岭南》的“圆梦收藏品”,这份作品也成了他的遗作。

  为了给佛山木版年画这门手艺注入更多的年轻力量,近些年,冯炳棠和儿子冯锦强开设了佛山木版年画手工艺传承班。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上门拜师,“85”后的刘钟萍就其中之一,曾做过导游工作的她,2014年偶然接触到木版年画。最初,刘钟萍是到冯氏木版年画百年老铺做讲解员的,然而,受到冯炳棠静心创作的感染,她对木版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用做讲解的时候,就跟着冯炳棠学习制作技艺。2016年,刘钟萍还获得了参加清华大学非遗研修班的机会,通过研修学习,她领悟到,“年画不只是一幅画,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要让年画和人们当下的生活有连接,这样才能代代相传。”

  刘钟萍尝试着将传统年画里的美好寓意,用现代的方式演绎出来。比如,以喜神、财神、状元及第年画等为元素,举办一些和现代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脱单”专场、逢考必过专场等,同时,还举办木版年画主题的亲子活动等。这样的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广泛参与,也带动了年画的销量。

  经过刻苦钻研,如今,刘钟萍已是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刚刚踏入三十岁、人称“年画女侠”的她,在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继续前行,期待让更多的普通市民与年画发生故事。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