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胡天祥 发自广州

  2016年6月21日,香港长江集团中心顶层的办公室。

  李嘉诚自2012年来首次接受国际媒体采访,在面对“撤资内地”的问题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投资内地的他笃定地表示:“我也从未停止过。”

  不过,4个月后的10月26日,他却因以200亿元出售上海世纪汇广场,同时被传欲出售香港地标之一的中环中心,而再次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位居华人首富宝座多年,李嘉诚在地产界的每一个动作似乎都会引发媒体与坊间的无限遐想。每出售一栋物业,“李嘉诚撤资内地”之声也重复地充斥于各大报章。

  李嘉诚曾在2015年9月发文回应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偏不倚地做生意,并不存在“逃跑”一说。“香港需要寻找未来,大陆需要寻找未来,大中华区需要寻找未来,全世界都需要寻找未来,但是我需要寻找的只是利润。地产、金融可以,教育、科技也可以,对我来说,谁是趋势、谁利润更大才是我要考虑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和虚假的道德说教……李嘉诚不会跑,也不愿跑,更跑不了。”

  是商人便要逐利,这对于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而言,出售旗下内地和香港的业务,自有一套商业运作的内在逻辑。多年来,通过适时“买卖”物业持续巩固自己的财富,李嘉诚的商业王国早就从塑料制造扩展到零售、能源、地产、电信、媒体和生物技术领域。

  但在公众眼中,李嘉诚或许不仅仅是个逐利的商人。

  “没有任何物业一定要持有”

  10月26日,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实地产”)宣布,与李嘉诚海外基金会以200亿元代价出售双方共同持有的上海世纪汇广场全部权益,从中获得54亿元的收益。

  这座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今年分期落成的商业综合体,最终还是被李嘉诚卖掉了。

  “他(李嘉诚)是一位堪称完美的资产交易者。”《亚洲教父》和《亚洲模式》的作者乔·斯塔威尔说,“每当他出手买入某项资产,它肯定无比划算,而一旦售出,那肯定是个再好不过的价格。”

  在合适的时机抛售旗下资产保证现金流稳定的同时,又把资本投资在适合投资的地方从而实现扩张,精明的投资与超高财技,是李嘉诚得以叱咤商界逾半个世纪的关键所在。

  似是遵守父亲的经营理念,在被问到长实地产会否出售任何持有物业,长实地产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李嘉诚之子李泽钜表示:“除长江集团中心外,没有任何物业我们是一定要持有,于考虑交易时,公司不会考虑感情因素。”执行董事叶德铨补充称:“如果你肯给一个不错的价格,他(李泽钜)可能会卖中环中心给你。”

  颇为戏剧性的是,中环中心据传也将被高溢价变卖。

  早在今年7月份就有市场人士透露,有中资财团拟出价200亿港元向长实收购中环中心,一时引起市场关注。

  中环中心位于香港中西区皇后大道,项目楼高346米,长实目前持有该大厦75%权益,涉及的物业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尺(约合13.3万平方米)。由于位置优越且顶着“香港第四高楼”的光环,中环中心出售消息甫一传出便引得众多“金主”垂涎。

  9月27日,港媒引述市场消息指,中环中心获星洲基金亚腾资产管理(ARA)洽商中,出价已从最初的200亿港元抬升至373亿港元,平均每平方尺30574港元。

  11月1日,市场最新消息指出,接手长实地产出售的中环中心75%权益或为越秀集团或有关人士,且收购后将作长线收租之用。且若该笔交易完成,将成为香港历史上最大额度的商业大厦买卖。

  另据市场人士透露,该物业最终作价约357亿港元,长实最快将于11月初将公布交易详情。

  据越秀地产副总经理朱晨对媒体透露,越秀方面一直有在香港寻找合适物业项目作业务发展或设立总部的打算,但对购买中环中心一事则表示不确定是否属实。

  另有来自金融界的声音认为,买主也有可能是ICBC(中国工商银行),因工行是目前在香港唯一没有自己大楼的中资银行。

  当下在内地,李嘉诚的策略是“只卖不买”。长实地产表示,过去两年,集团对全球地产业务持审慎态度,加上内地房地产方面,部份城市出现供求失衡风险,故减少买入土地。

  相比近年来的逐渐淡出内地市场,李嘉诚开始进军欧洲。这或是出于资产收益率的考虑。

  买卖逻辑

  在中国,众多创业者把李嘉诚奉为偶像。但鲜有人知道,李嘉诚的偶像又是谁。翻看李嘉诚以往的公开讲话不难发现,其多次提及一个叫“范蠡”的人,循着李嘉诚与范蠡的经商之道,或许能发现不少相似之处。

  范蠡为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据记载,范蠡曾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

  范蠡提出,“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生生不息”。

  而这点,与李嘉诚的经营理念极为相似。李嘉诚曾说,我有个习惯,就是会留意现金流,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有额外的资金去其他产业做生意。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长和系2010-2015年出售与买入资产额记录发现,2010-2012年,长和系分别收购700亿、602亿和416亿港元欧洲资产,这三年并无抛售香港及内地资产。但到了2013年,长和系在收购211亿港元欧洲资产的同时,相继抛售了香港及内地资产金额达327亿港元。2014-2015年,长和系分别收购398亿、1300亿港元欧洲资产,再次抛售香港及内地资产金额分别为719亿、471亿港元。

  “发展不稳定,稳定就没有机会发展。两者间的平衡很重要。”李嘉诚的一番话,似乎在解释自己为何在购入欧洲资产后,继而选择出售内地及香港资产。

  而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或是,李嘉诚希望通过资产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经营他认为有利可图的朝阳行业,保证利润最大化。这一点,范蠡和李嘉诚也有共同之处。

  李嘉诚说,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在齐地,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

  这或多或少影响到了李嘉诚。在欧洲,李嘉诚购买的资产总金额超过4000亿港元,投资行业可粗略划分为:电信(36%)、基础设施建设(44%)、能源行业和港口等。长和集团(00001.HK)2015年的年报显示,公司近四成利润来自英国,是长和整体业务中利润贡献最高部分,中国内地及香港的占比分别只有14%和5%。

  而在中国,李嘉诚的经营重点是房地产业。将长实集团及和黄集团的物业项目全数整合后的长实地产,其2015年度业绩显示,内地项目仍是长实地产物业销售收入的主力。

  数据显示,其490.59亿港元物业销售收入中,香港占据159.24亿港元,内地占据294.05亿港元,新加坡及其他区域分别占据37.24亿港元及600万港元。在长实地产的物业销售收益中,内地亦是贡献主力。其2015年155.22亿港元物业销售收益中,内地贡献100.93亿港元,香港及新加坡则分别贡献47.69亿港元和6.88亿港元。

  虽然被指出售多个国内资产疑似撤资大陆,但截至2016年8月12日,长实地产约1309万平方米可开发土地储备(不包括农地及已完成物业)中,香港和海外仅分别占约70万平方米、40万平方米,内地则高达约1198万平方米。

  从投资角度看,不应把大部分的财富都押在房地产上的原则如同“不应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中”的道理一样,而这么做的并不仅仅是李嘉诚。

  来自戴德梁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今年前5个月,中国投资者在海外房地产市场累计投资达17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跨境房地产投资的来源,仅次于美国的190亿美元。除进军海外,中国房企还开始将触角延伸至教育、金融、传媒、医疗等诸多领域,以求多元化经营。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梁海明认为,正所谓“商人有祖国,从商无国界”,从商者,即使是拥有非常高知名度的李嘉诚,其本性都是不断寻找可低买高卖的国家和地区,以追逐更高回报。

  这种追逐仍在继续。

  7月29日,李嘉诚迎来了自己的88岁大寿。几近鲐背之年,纵有亿万身家的他,至今仍常常戴着价值仅250美元左右的西铁城手表:“(这表)我至少还能用10年。”

责任编辑: GD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