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个武侠梦的朋友或许同时也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武林秘笈情结,而得到一本盖世武功的秘笈,并非易事。而今,由桥头镇编撰的东莞首部武林秘笈《桥头莫家拳》的面世或许能一慰汝心。
据悉,相比其他拳派,莫家拳的腿法相当厉害,是出奇制胜的绝招之一,曾有武者靠一记莫家拳的冲天脚打败外国摆擂者。
莫家拳在传承中不拘一格,10年前便已走进校园。本月25日,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莫家拳传承基地也将在桥头揭牌。
威水
一招冲天脚击倒设台打擂者
桥头莫家拳是南派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传承已近300年。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由福建来的少林寺慧真禅师传拳给广东海丰人莫蔗蛟,后又授艺东莞火岗村的莫达树、莫定儒、莫清骄和莫四季等人,由此创立了莫家拳派。其中莫达树与莫清骄两人长期在东莞一带生活,并将这一拳法传延下来。
历史上,莫家拳高手辈出,威震南粤。相传清朝末年,桥头石水口村的名拳师莫林盛虽身材矮小,但脚力过人,尤其是一招冲天脚相当厉害。当年他在香港一码头任教头,适逢一名外国人在港设台打擂,颇为张狂。在一众徒弟的激将之下,莫林盛前往打擂。
拳来脚往的激烈过招中,他一度被对方的重拳击倒在地。然而他顺势一滚,一个鲤鱼打挺站将起来,纵身一跳,紧跟着一记冲天脚直捣过去。对方猝不及防,被命中脑袋,晃晃悠悠地重重倒在擂台上……
两年前,在东莞举行的第十四届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上,莫家拳在体育展示环节亮相,倾倒众人。其间,一名英国人看过莫家拳的有关新闻后,特地跑来桥头镇,想请拳师到英国开馆授徒,后来因为手续上的问题未能成行。
传承
10年前莫家拳便已走进校园
莫家拳第五代传人莫柏许
收藏着近60年的《莫家拳棍》手抄本,现已成为研习莫家拳的重要拳谱,一身武艺的许叔也被聘为桥头镇莫家拳武术总队总教练,成为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莫家拳曾“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一般只传莫家人。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忙于工作和张罗生意,人们的练武热情随之消减,莫家拳也一度沦落为“表演项目”。到了许叔这一代,莫家拳在传承上开始不拘一格,逐渐向“外人”传授。
许叔说,莫家拳入门不难,若要进阶,则需要勤加苦练。比如“鲤鱼翻水”,这一招式对腰力的要求比较高,刚入门的学员可能会觉得难,但通过后期不断锻炼也是能够做到的。
“女孩也能学莫家拳。”莫柏许表示,习莫家拳不需什么技巧,主要是多练、出力、出声,莫家拳也不挑年龄,上至四五十岁、下至七八岁的人都可以练习。
据该镇文广中心工作人员莫小琼介绍,10年前,莫家拳走进校园,该镇所有中小学均开设了武术课,许叔等拳师将莫家拳先教给学校的体育老师,再由体育老师教给学生们,并挑选好的武术苗子进行培养,有兴趣和功底的学员则可进入由第五代传人莫德裕担任总教头的莫家拳武术馆进一步深造。
据了解,目前每年学习莫家拳的学生已达2万~3万人,公益培训学员200来人。莫家拳还曾被省市体委录下影像资料用于教学。
2009年,莫家拳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秘诀
腿法是绝招又被称为“莫家脚”
相比一般的拳法,桥头莫家拳“拳行如虎,脚踢似龙,招式狠辣”,整体上实用凶狠,搏击功能相对较强。
如今,莫家拳已发展成20多种套拳,其中腿法多达15种,除了常规的侧身脚、前后扫堂脚、后蹬脚,还有颇具杀伤力的羊尾脚、虎尾脚、穿心脚和穿花脚,更有让人防不胜防的勾镰脚、见缝插针的楔脚等,变化多端,因此莫家拳又被民间称为“莫家脚”。
莫家拳第五代传人莫柏许被人称为“许叔”,今年75岁的他留着浅平头,头发已花白,但精神矍铄、身手敏捷。聊起莫家拳,他兴致盎然,讲到激动处,还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招式来,全身透出一股英武之气。
许叔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活泼好动,白天干活,晚上练拳。每天晚上8时许,他和小伙伴们聚集在村中的一间空房里,挂上一盏煤油灯,跟着本村师傅练拳。
为练腿功,他们往往在脚上穿一双石头鞋,那石头鞋每只重约6公斤。他们穿着这种石头鞋,一边用力打拳,一边大喊,练出一身真功夫。
“在整个莫家拳中,腿的运用较多,而且腿法灵活,是出奇制胜的‘绝招’之一。”莫家拳第六代传人莫锦满说,许叔在传授过程中,对腿法也强调最多,“因为腿比拳长,出力也比拳头更大、更猛。”
为提高拳法的灵活性和增强力量,练习者习武时要腰缠5~30公斤的沙袋,并打练莫家木人桩。
让武术瑰宝得永续传承
《桥头莫家拳》由桥头镇编撰,已于日前正式面世。该书共有九章,全面介绍了桥头莫家拳的起源、发展、特点等,详尽记述了莫家拳的套路、功法和拳谱口诀等,从而揭开了莫家拳的神秘面纱。作为《广东武术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桥头莫家拳》填补了东莞武林秘笈的空白。
“当初为了莫家拳进校园,我们也编过一本莫家拳的简易教材。”《桥头莫家拳》主编、桥头镇文广中心主任刘克平称,但在多年来莫家拳的传承发展中,师傅不同,传授地点也不同,东莞的谢岗有,广州也有,大家往往对拳谱有争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凭借桥头文学重镇这一优势,及时将莫家拳这一武术瑰宝完整记录下来,以期让它得到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