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资料图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曾卫康摄影报道)一人住四层半,老两口替家人看护五栋小洋楼,昨日,记者走进广州市花都区儒林村发现,连片整齐的房屋却少有人居住,成为农村另类的空心村。据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外出打洋工、做生意,挣了钱寄回家建起了村内的连片房屋。 

  走进儒林村连片的小洋房,记者没怎么发现人影,只有一堆老人在村口聊天。

  在村口聊天的老人中,廖大叔今年六十多岁了,外表跟一般农村大叔差不多,其貌不扬。为了让记者看他看护的“家当”,廖大叔走到道路旁边的一辆白色凌志小轿车,麻利地发动汽车,领着记者一行往村里开。

  只见村道两旁的玉米硕果累累,廖大叔告诉记者,“那些都是外地人来村里租赁种植的,村里的许多劳动力都跑到巴拿马打工创业去了。” 

  三四套房子只是用来“打扫卫生”

  “我替在巴拿马的弟弟看护三间小洋房”,在廖大叔带领下,记者来到一间单层占地一百多平方米的小洋楼,“还没有装修呢,一共建了四层半。下半年我弟弟会汇钱回来装修。”

  “那么您有多少间小洋楼?”面对记者的问题,廖大叔说,“我在村里有两栋小洋楼,现在,我女儿也在巴拿马,我们两口子住在花都市区新华镇小区楼盘内,村内这些房子也只需偶而回来打扫一下卫生。” 

  在巴拿马的村民比在村里的都多

  “这种看房子的老人很多,我们村许多老人都替家人或者亲戚看房子”,儒林村有关负责人说,这些都是村民去巴拿马打工后汇钱回来建起的房子。

  “我们村在巴拿马的人数要比在村内多”,该负责人说,“根据不完全统计,村内和在巴拿马的人数比例为2800∶3200。”    “我们花都人最早去巴拿马是开挖巴拿马运河的苦力”,巴拿马花都同乡会荣誉主席罗记添说。据透露,在巴拿马的花都侨民通常通过小杂货店挖到第一桶金,继而做贸易生意,还有一些人从事房地产生意。

  还在留守的五十多岁的廖叔两个女儿都在巴拿马,“我女儿已经去巴拿马十多年了,在巴拿马的花都华人华侨,稍微差一点的,一个月都能赚一万美金;好一点的家庭一个月能够赚两三万美金。”

  50多万美元

  建起村小学

  在村内的儒林小学,是上世纪90年代巴拿马华侨捐赠50多万美元兴建的。

  “两个孙子我都带回中国来读书,让他们学点中国文化,防止他们以后忘记出身。”花都区巴拿马华侨钟先生说,“巴拿马是讲西班牙语的,我们还是想小孩多学点中文。”

  据了解,许多巴拿马华侨喜欢将小朋友先送回村里学习一段时间的中文,再接回巴拿马继续他们的学业。

  “现有10个巴拿马华人华侨子弟在读”,据花都当地学校老师介绍,“我认为巴拿马华侨学生的家长都挺有爱国意识的,让自己的小朋友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因为孩子自小在巴拿马长大,假如连中文都不会,很容易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而学校有关负责人说,“很多华侨家长送孩子回来读书,从十多岁到年龄更大一些的都有,我们会从一年级的基础开始授课,为他们打好学习中文的基础。”

  “巴拿马村”由来

  巴拿马花都同乡会荣誉主席罗记添说,中国人移民巴拿马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一股移民高峰,出现一些移民侨乡镇,并形成了“巴拿马村”,例如花山儒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