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实践,东莞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城市总规编制和审批改革创新的新模式、新思路。尤其是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把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重大国家和区域战略机遇,立足“转型、统筹、创新”,制定新时期东莞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切实强化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立足“转型发展”和“统筹发展”,东莞当前正朝着“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发展目标奋力前进。

  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城市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集结号。东莞积极抢抓机遇,城市建设由此进入全新的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前,东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县。除了粮食外,东莞还种植了花生、黄麻、水果等经济作物,每年会向国家上交近40万头生猪。每年对农产品进行定价前,全国供销社必须来东莞调查,这也证明了当时东莞农业的重要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莞迎来绝佳的发展机遇。利用毗邻港澳、直接面向市场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以及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的人缘优势,东莞走向了引进外资振兴地方经济的道路。1984年,东莞提出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战略目标,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一年以后,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东莞销县设市。

  为顺应城市快速发展形势和升级为县级市后带来的变化,东莞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86年12月,东莞完成了《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编制,确定城市性质是以轻工、食品及对外加工工业为主的城市,是广东省重要对外贸易基地之一。

  按照规划,到2000年,东莞城市发展人口规模规划为25万人,用地规模23.39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外扩展,主要方向为向南发展,其次向东、向北少量发展。

  这是东莞设立县级市后的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受限于当时的行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条件的约束,功能部署延续了县城格局:用地以居住和工业功能为主导,作为城市中心城区的相关设施布局不足。此外,总体规划以街道为单元布局产业用地,也缺乏统筹协调。

  1988年对于东莞而言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十年磨一剑,在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之际,国务院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东莞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这是东莞城市发展里程碑式的重大历史事件。自此,东莞结束了1000多年县级建制的历史。

  行政区划的变化,加速了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这也让修编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成为了燃眉之急。为此,东莞迅速启动了《东莞市市区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历经艰辛,《东莞市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9-2010)》终于横空出世。在当时而言,这是东莞市有史以来最具规模、最有气派的中心区的设计蓝图。